在城的西北角保存有一座基本完好的土塔,上尖下圓,挺拔莊重,城外西南角,有一處穹隆式建築,基本完好,為伊斯蘭清真寺。舊時城內的官署、街道、民居依稀可辨。
在當地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中,至今流傳著有關這座古城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名叫黑英雄的蒙古族將軍,在此築城鎮守。久而久之,此城便稱為黑城。
後來,黑將軍羽翼漸豐,權勢強盛,竟然凱覦皇權。這一陰謀泄漏之後,皇帝派數萬大軍把黑城團團圍住,但是久攻不下,請來巫師卜卦,巫師説:“黑城地高河低,官軍圍城在城外打井無水,而城內軍民卻不見饑渴之象,肯定有暗道通水,如果將這條水道堵截,則必勝無疑。”
於是,皇帝又增派一萬大軍赴黑河上遊,軍士們用頭盔盛著沙土,築起一道巨大的土壩,在黑河上遊截斷了水源。沒過多長時間,黑城內很快出現了饑渴現象,黑將軍便命令士兵在城內挖井,可是挖了許多眼井,都不見出水。
在饑渴日盛的情形之下,黑將軍只得下令突圍。臨走前,他把全城的金銀財寶都投到了已挖的井中,把自己的一雙兒女也活活埋入深井,他説:“你們去做財寶的主人吧,願來日有個騎禿頭青牤牛的人來將我們財寶取走”。
儘管如此,黑將軍也沒有逃脫被全軍殲滅的厄運。他曾命令士兵連夜鑿通北部城墻,率城內兵馬衝出去,但是很快就被圍困的大軍殲滅。
其實按照真實的文獻記載是這樣的,黑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這座城建於公元九世紀的西夏政權時期,曾是西夏和元代的重要城堡。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軍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設“亦集乃路總管府”。據説馬克波羅就是沿著這條古道走到了杭州。
1372年,明朝征西將軍馮勝帶兵圍睏了黑城,這是元朝的最後一個城池,明朝軍隊圍困黑城日久,由於黑城城堅墻厚再加上補給充足,所以久攻不下,後來由於明朝軍隊經人指點,在離黑城西南方向的將黑城的唯一水源截斷,黑城失去了重要的水源,不久就不攻自破,黑將軍在城內西北角處挖井,挖了很深也沒有水,決定突圍。突圍前將一雙兒女和金銀財寶一同埋在井裏,讓一雙兒女保護財寶,後來在城的北邊挖洞突圍。
從傳説和文史記載中,都提到了黑將軍的一雙兒女和金銀財寶埋藏在城內,看來這一説法是有根據的。
1907年,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第六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當他穿越蒙古南部戈壁的時候,按照14世紀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記載,開始尋找那座埋藏著寶藏的黑城。
他事先找到了黑城當地的一個叫達希的嚮導,並施以小恩小惠,在這個嚮導的帶領下,科茲洛夫和他的4名考察隊員順利地進入黑城大肆發掘。
歷史總是那樣的相似,敦煌的發掘和被盜,也是起于一個叫王道士的人,從現在的角度看,也許不能過多的責備這些所謂的內奸和叛徒,在當時,我們那樣破敗不堪的嬴弱的國家,如果不是王道士和達希當內奸,也會出現李道士、劉道士或是XX希當內奸的。
科茲洛夫在名為《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一書寫道:“在哈拉浩特度過的幾天時間裏,考察隊收穫的東西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有書籍、信件、金屬錢幣、女性飾物、傢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佛像以及其他物品,用數量來計算,我們這幾天收穫的是滿滿的沉沉的十個郵箱的物品,後來,我們把這些東西寄給了俄國皇家地理學會和俄國科學院。”科茲洛夫説,“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終於在一號廢墟裏發現一個佛像時的那種充滿了全身驚喜的感覺。”
在哈拉浩特遺址度過的幾天中,探險隊總計得到下列各種物品:書、文字。紙、金屬錢幣,婦女裝飾、若干家庭用具和日用品,佛像之類的東西;在數量上,科茲洛夫收集的考古資料就裝了10個普特重的郵箱。一普特相當16公斤,也就是説,科茲洛夫第一次盜掘了160公斤重的我國西夏文物。
在科茲洛夫挖掘出的書籍中,有譯自漢文典籍的西夏文《論語》、《孫子兵法》等;還有用西夏文編寫的《文海》、《音同》等辭書。
在出土的畫卷中,除了大量反映佛教內容的唐卡、版畫外,還有一些是反映世俗生活和歷史人物的繪畫作品,如行旅圖、舞樂圖、相面圖、四美人圖等等。其中,四美人圖尤為珍貴。畫面繪有古代美女綠珠、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等四人畫像。畫面上還題有“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銘讚。這幅畫是西夏時期由中原地區流傳于黑水城的一幅宋代雕版畫,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這批珍貴的出土遺物,當時就被運往俄國,成了俄國的收藏品。
自明朝初年黑城廢棄後,已在沉寂的戈壁沙漠中沉睡了600年,黑城廢墟中保留下了300多年間豐富的文化遺存。隨著黑城西夏文獻的重大發現,外國學者才開始知道在我國歷史上還有党項和西夏兩個國家,於是開展了以西夏文字與語言的研究活動。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外對西夏文字的研究和西夏文文獻的整理進入高潮。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西夏研究從語言文字擴展到西夏的歷史、文化、考古、政治、經濟、軍事、宗教、風俗等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産生了一門新興的國際性學科——西夏學。西夏文字是打開西夏文化寶庫的鑰匙,但遺憾的是,那把打開西夏文明的“金鑰匙”卻被科茲洛夫帶到了俄國。
這座建於公元九世紀的西夏政權時期古城,屬於一個以党項族為主建立的王朝,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兩次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不足200年便迅速走向興盛頂峰。
古城呈長方形,周長約1公里。東西兩墻中部開設城門,並築有甕城,現在城墻仍高聳地表,高達10米。城內的街道和墻壁及整齊排列的木頭檐柱從流沙中露出。城池周長1000米左右。西北角的城上建有五座覆缽式喇嘛塔,其中最高的一座高達13米。
城外的西南,有一座外形能辨出的穹廬式圓頂的古教堂。門口上角以及四壁的浮雕裝飾,這是一座伊斯蘭教徒的禮拜寺。
在1982—1983年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組成聯合考古隊正式發掘了黑城,弄清了這裡的地層關係和城市佈局情況,併發現了大量文書和其他文物,以及忽必烈時代的鈔票,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紙幣之一。文書中有漢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種民族文字,為研究黑城以及西夏、元朝社會歷史和文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文獻資料。黑城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考察隊來到黑城,從遠處看,城墻高聳,赫然佇立在蒼茫的大地上,十分凸現。可見當時的城池十分堅固,易守難攻。加上當時在它的周圍有糧田60萬畝。年年還要從其它地方向城中調運100萬斤軍糧。估計當時的軍隊人數就有近2萬人,相當於2個軍,軍事力量相當強大。
我們在風沙中走近黑城,城內,除了滿目殘垣斷壁之外,就是大面積的碎石和陶瓷、瓦礫。再有就是被盜墓者掘出的一個又一個深淺不同的土坑。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散落在這些瓦礫中的骨殖,這些骨殖經過長年風蝕,已經被打磨得非常白皙和光滑。所有這一切讓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科茲洛夫是怎麼在這裡找到那麼多寶藏的。當地的一個文物工作者對此作了説明,他説,在九十年代初,這裡到處還能夠看到殘破的石磨,還有很多比較完整的陶器,也就是這幾年,由於種種的原因,黑城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破壞,這種破壞絕不亞於科茲洛夫大規模的盜掘。
現在沙土已經埋沒到了古城的頂端,按照這種規模,用不了幾年,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就只有一堆堆高出地面幾十米的沙丘,黑城也就從此消失了。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