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古代的信息網——烽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1日 14:20 來源:CCTV.com

    漢代時期,居延地區是邊防要塞,北邊要防止匈奴,西邊要防止回鶻等外族入侵,這些邊防城塞經過兩千多年戰火的洗禮,能保留到我們今天所見的樣子的確不容易。

    居延地區自從廢棄以來,自然環境惡化,黑水斷流,導致這一帶成了荒漠戈壁,由於氣候乾燥,很多烽燧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科考隊一行來到了位於居延地區甲渠候官下轄的第十六烽燧。這是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漢代烽燧遺址,黃色的膠土夯築成墻,原來可能高約十米左右,現在由於風蝕,最高處僅存6、7米了。

    説起烽燧,大家不免聯想到長城上的烽火臺,居延的烽燧在建築形制上和長城上的烽火臺很相似,但是,長城烽火臺連接起來形成了萬里長城,而在邊塞地區,由於地廣人稀,烽燧無法像長城一樣連接起來形成工事防禦系統,都是一座座獨立的烽火臺,幾公里或者十幾公里一座烽燧,由於邊塞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而軍隊行軍打仗要靠給養裝備,離開水都不行,人馬都要飲水,所以,居延地區在駐防方面,只要守住水源,依靠自然條件,在沙漠戈壁中,烽燧沿河而建,就可以起到萬里長城連成一線同等的防禦作用了。

    任何一座烽燧,一旦發現敵情,就燃煙報警,座座聯合傳遞,通知後方的邊塞諸城防禦敵軍。等敵軍到達駐守城障時,防禦措施已經準備完全,也可以説是不打無準備之仗吧。

    這座烽燧的建築形式與長城烽火臺的磚石結構不同,是就地取材採用了泥土鑄成。專家分析,泥質烽火臺能留存至今,除了與當地乾燥的自然環境有關外,還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運用了現代“鋼筋混泥土”的技術。

    在這座烽燧的墻體裏,除了泥土,我們還發現了大量的乾燥植物,這是一種荒漠戈壁常見的植物——芨芨草。除了芨芨草以外,通常戈壁烽燧中的植物還有紅柳和胡楊等當地植物。

    芨芨草在烽燧墻體裏的出現,不是一般的混入泥土,而是呈規則狀,每隔二三十厘米泥土,就鋪有一層芨芨草。泥土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由黃土、沙礫摻短葦筋製成。這樣砌成的烽燧墻體堅固耐用,與現代建築中的“鋼筋混泥土”技術如出一轍,突顯了我國古人的建築才能和智慧。

    居延邊境的烽燧,除了有烽火臺的作用以外,還可以作為驛站,給西域或漢朝雙邊派出的使者休息、飲馬、補充給養用。另外,如果雙邊貿易有往來的話,也可以方便商旅中途休息,除了補充淡水和食物,還可以更換駱駝和馬。

    我們眼前的甲渠第十六烽燧,在風刀雨箭下,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宏偉,只剩下記錄著歷史的斑駁。從佔地面積看,這座烽燧不算小,它的烽臺很大。從烽燧內部僅存的結構看,這是一個錯層式烽燧,墻邊有一道窄窄的樓梯通向高處,二層由於被風蝕了,我們已經無緣一睹整座烽燧的原貌了,只能憑藉想象猜測烽燧二層的樣子,專家通過考察和測量僅存的烽燧遺址,可以推測出烽燧原來的面積和高度。

    在烽燧內的一個角落裏,有個圓柱形中空的煙道,專家考察後介紹,這是古代戍卒掬火燃煙的地方。

    烽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掬火燃煙,傳遞敵情。狼煙一燃,敵情就從邊塞的烽燧一直傳遞到中央。居延地區地貌是茫茫戈壁灘,放眼望去,一望無邊,高聳的烽燧上一旦燃起煙來,方圓十幾公里都能看見。

    説起燃煙來,烽燧燃煙也不是隨便燃的,而是有一套特殊的約定。從居延出土的漢簡《塞上蓬火品約》中,如何燃煙,各種燃法分別代表的敵情意義都有詳細的記載,一般都是白天燃煙,夜晚點火。

    在居延地區的沿線烽燧就出土了不少居延漢簡,這些漢簡為什麼會在烽火臺周圍出現?據研究出土居延漢簡的專家介紹,這些烽燧出土的漢簡上記載的除了有軍事用途的內容外,還有很多漢簡上記載的是些生活瑣事,小到士兵甲向士兵乙借了多少錢等內容。這些烽燧出土的漢簡説明,在漢代,這裡的活動頻繁,而且駐守這裡的士卒文化層次較高。

    專家考證後發現,第十六烽燧內部的地面並非戈壁地貌,而是草拌泥的地面,看來烽燧在建築時還作了“地板”。從殘墻面上的留存分析,專家説,這座烽燧不僅有“地板”,還有“墻漆”呢!墻體的墻面顯示出這座烽燧的墻體有八九層之厚,説明古人對烽燧的內部進行了整飾,顯然,這是一座經過了“室內裝修”的烽燧。

    烽燧內部墻壁上煙火焚燒的痕跡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科考隊員們為此爭論不休,有的推測是戰爭導致,有的推測是意外。專家的分析替大家解釋了心中疑惑,原來這是火墻,直到現在西北地區取暖還在使用。可以想象,古代駐守居延的士卒們,有了火墻,寒冷的冬天就好過多了。

    漢簡《塞上蓬火品約》中記載,一般的烽燧裏駐有戍卒約十幾個人,由一個烽燧長統領,而候官是烽燧的上級單位,也是更大一級的軍事建制,但是這種更大的軍事建制已經不僅僅是起到烽燧的預警作用了,這裡的士兵還要承擔起軍事防禦任務。

    專家告訴我們,除了我們看到的烽燧以外,古代的時候,在烽燧的旁邊,有時還會設置一個發現敵情的一個軍事設施。這個軍事設施在《塞上烽火品約》中也有記載,就是天田。

    天田是一種設置在烽燧邊的軍事工事,為了能夠更形象的了解“天田”,專家給我們現場演示了一下,首先是用沙子鋪在地面上,以此來判斷敵人的足跡,假設夜晚的時候,在烽燧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如果有人馬悄悄地通過,那麼沙子上就會留有腳印、馬蹄印,這些印記不僅能説明敵人來過,而且還可以通過印記來判斷有多少人馬通過,是什麼性質的人馬從這裡通過,由此就可以發現敵情掌握情況了。

    看來烽燧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軍事設施,難怪在古代軍事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責編:李菁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