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二章 橫穿沙海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3:38)

  科考隊從北京乘飛機到達庫爾勒,從在那裏,我們開始啟程穿越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就此踏上了玉石之路。

  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人稱“死亡之海”。每到達這裡的人,一聽這個名字,都會感到恐怖。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裏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又稱“死亡之海”。

    傳説很久以前,人們渴望能引來天山和崑崙山上的雪水澆灌乾旱的塔裏木盆地,一位神仙被百姓的真誠所感動,拿出兩件寶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鑰匙,金斧子交給了一個小夥子,小夥子用金斧劈開阿爾泰山,引來了清清的山水;金鑰匙交給了一個姑娘,讓她打開塔裏木盆地的寶庫,可金鑰匙卻被小姑娘丟失在塔裏木盆地裏了。從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如今,穿越大沙漠的人常常會聽到沙漠深處傳來一陣陣哭泣般的聲音,傳説這就是那個小姑娘的哭聲,她至今還在大沙漠裏尋找著那把金鑰匙。


塔克拉瑪幹沙漠全景

  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動沙丘面積廣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漠腹地中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變幻莫測。我們將從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端一直南行,到達沙漠南端——直線距離600余公里。這段距離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簡直不可想象,好在我們有過幾次穿越沙漠的經驗,心裏還算有底。

  越野車隊駛進大沙漠,一條橫貫沙漠的公路是如此得好走,真是出乎我們意料。這條公路比高“等”級的快速路還要平順,更重要的是一馬平川,路上幾乎看不見其他車輛。越野車猶如撒了歡的野馬一路狂奔,兩邊起伏蜿蜒的沙丘在光線的照射下宛如優美的人體曲線,令人想入非非。

  進入沙漠公路之後,我們便與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絡,方圓數百公里的茫茫大漠,手機信號全無。不一會兒,汽車進入了胡楊林地帶,只見大片乾枯的胡楊扭動著千奇百怪的身姿,張手于天,仿佛在呼喊著什麼。傳説胡楊,“活著千年不老,死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被譽為沙漠之魂,它們伴著極度乾旱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苦度著數千年悠長的歲月。

姿態百異的胡楊樹

  就是這片荒漠,漢代時曾是絲綢之路的中道及南道所在,沿途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綠洲和村莊,還有若羌、樓蘭、且末、尉犁、小宛、戍盧、精絕等邦城小國,是非常繁榮的地區。樓蘭當年是西出陽關的第一站;尉犁是中國開發西域最早的地方;若羌當年是羌人生息之地,早在公元前12世紀,羌人就懂得開採鐵礦、鑄造鐵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民族之一;且末古城也是荒漠中另外一處神秘所在,至今吸引著各方考古學家前往一探。現在的且末是巴州轄區最邊遠的一個縣,離自治區首府庫爾勒有800多公里,須橫穿沙漠公路才能到達。

姿態百異的胡楊樹

  沙漠公路地面溫度過高,輪胎與地表的摩擦生熱比其他任何路段都強烈,汽車發動機的溫度也一直降不下來。風沙從每一個空隙中鑽進車裏,粘了我們滿頭滿臉滿身。被烈日暴曬了一天的沙,燙得人站立不住,夕陽仿佛被定在了地平線的那端。

  車在飛馳,景致不斷變換,跳動的車窗外,強烈的陽光製造著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漫長而無休止的行進,令思緒漸漸迷失,仿佛時間倒流,不知道車輪會把我們帶向哪,也不知我們要去向何方。那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的目的地——崑崙山深處埋藏著寶玉石的地方。

汽車在沙漠公路上飛馳

  中華民族對玉石的探求可以追溯上萬年,這是一種自洪荒時期就結下的不解之緣。

  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玉器誕生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出土玉器考證,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黃河流域龍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均發現不少玉器,玉器時代距今4000--6000年左右。此後,玉器與鋼器並用了約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約3000年。

白玉方勝洗(清)

  玉器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的繼承和發展,從史前的古樸、雅拙到秦漢的雄渾豪放,又發展到明清的玲瓏剔透、博大精深。

  “玉”字始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漢字曾選出從“玉”的字近500個,用“玉”組成的詞彙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類詞彙大多數都與玉有關。“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千樣瑪瑙萬樣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潔冰清”、“玉不琢不成器”、“拋磚引玉”、“金玉良緣”、“錦衣玉食”、“金口玉言”、“玉骨冰肌”、“香消玉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金枝玉葉”……

  玉的英文名稱為jade,來源於西班牙侵略者,他們把由墨西哥掠奪來的玉起名為Piedabeijade,玉(jade)是該詞的最後一個字。

白玉觀音

  漢代許慎在《説文解字》中對玉有這樣的解釋:“玉,石之美者。”這一注解從物質上(石)和藝術上(美)兩個方面,科學地闡述了“玉”字的概念。“象三玉之連其貫也”,“玉”的象形字初意為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是“豐”型。古人用玉象徵萬物,“三玉之連”代表天地人參通。玉代表人間禍福的主宰,古人有“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之説。古代玉價值連城,為了佔有它,人們不惜發動戰爭。後世流行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白玉花熏

  玉作為裝飾品,作為信物,作為法器,作為禮物,都是實用的,都與人類息息相關。玉的美感源於此,終於此。玉之美學所追求、歌頌的是自然的象徵,是中國的宇宙觀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和昇華。

白玉玲瓏提梁瓶

  中國人把玉看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仲介物,賦予玉所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徵意義。中國的古籍中把崑崙山稱為“群玉之山”或“萬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石崑崙”之説。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經從遙遠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陽。奴隸主貴族以擁有和田玉為榮,生前佩帶,死後同葬。用玉之多,十分驚人。

白玉壺(清)

  新疆的和田玉要經過甘肅、陜西或山西才能到達河南。很明顯,原始社會開拓的玉石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完善了。

  玉器的玉材主要是和田玉,還有少量蛇紋石質玉、獨山玉等。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對傳到歐洲的中國清代玉器進行化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英文寫作Nephrite,它源於希臘語,有“腎臟”之意。它的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鈣的纖維礦物,屬於角閃石的一種。此種角閃石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

  輝石類亦稱硬玉,硬度為6.75-7度,比重3.2-3.3。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輝石類以硅酸鈉和硅酸鋁為主,有隱約的水晶狀結構,質地堅硬,密度較高,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晶瑩。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輝石類18世紀後方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角閃石製品。

  中國玉器在世界琢玉工藝史上佔有絕對優勢。雖然,古代歐洲人和美洲人與中國人一樣,都迷信玉,認為佩戴玉石可以辟邪。然而,在用玉歷史、碾琢技藝和用途方面,無論是日本古玉,新西蘭毛利族玉器,印第安人玉器,還是阿拉伯玉器,西伯利亞古玉,歐洲古玉,都無法與中國玉器相提並論,它們或是曇花一現,或源流無緒,或玉質粗劣,或碾琢草率,或種類單調,或用途狹隘。中國既是産玉大國,又是琢玉大國。中國玉器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玉石小常識:

蛇紋石
岫玉茶壺
又稱岫玉,形成于鎂質碳酸岩的變質大理石中,全國最大的蛇紋石玉礦在遼寧省岫岩縣哈達碑鎮瓦溝,岫岩玉以綠色為主,還有紅、黃、白、青、藍、紫色和墨綠、淡黃、乳白色。可謂七彩斑斕,五光十色。硬度一般介於3.5度至5度之間。

 

 

籽玉
又名籽兒玉,指原生礦剝蝕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于
地下,分佈于河床及兩側階地中。籽玉的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按照和田玉的等級來説,籽玉最為貴重。

山流水
指原生玉礦石經風化崩落,被河水衝擊至河流中上遊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棱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按照和田玉的等級來説,較籽玉次之。

 

 

山料
又稱山玉,或叫寶蓋玉,指産于山上的原生礦。山料塊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狀,良莠不齊,質量不如籽玉及山流水。

盤玉
民間流傳的一種賞玩玉石的方法,大致是用手在玉石上反復不停的摩擦直到玉石發熱,稍停,對玉石欣賞片刻,再重復開始上述動作,一直持續下去。盤玉可使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並使玉石的顏色發生很大變化。

揀玉 撈玉
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這種方法是古代採玉的主要方法,一般秋季是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

挖玉
是指離開河床在河谷階地,淺灘、古河道的礫石層中挖尋和田玉礫。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範圍裏,玉石獲取率很低。

攻玉
古代管開採山石料叫“攻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詩經小雅》所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外也指開採山玉,即開採原生玉礦。


于闐(同田字)
稱雄絲綢之路南道的西域古國,唐宋時的“絹都”,今南疆和田所在地,清代改名為和田。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