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
|
普照寺位於環山路北、凌漢峰前,依山而建,澗溪環繞,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 。寺創建於六朝,或傳創建於唐。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組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
山門前高臺壘砌,石獅對峙。門上懸匾。門內有鐘鼓樓,中有明正德年間《重開 山記碑》,介紹高麗僧滿空航海到中國後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概況。又有清光 緒年間《重修普照寺碑記》,記清初名僧元玉等人住持事跡。二山門內有元代經幢。 沿階而上為主院,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銅像,東西配殿陳列明清銅佛像及宋瓷等文 物。殿前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中立雙檐蓋罩鐵香爐。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松,枝繁葉茂,疏密相間,宛如巨大的華蓋,碣刻“六朝遺植 ”。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詩》碑。西側築亭,清人傅家寶題匾額“篩月亭 ”,每逢皓月當空,松下銀輝萬點,如同篩月。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及中央, 皆出磬之清音,故名五音石。亭北有閣樓,李鐸書匾“摩松樓”。
中軸線以東,前為禪房,後為石堂院。後院正房與摩松樓相齊,後壁嵌清道光年 間徐宗幹題《石堂題壁》碣。
中軸線以西,前為菊竹花圃,1985年立周恩來於1941年11月14日撰書的《壽馮煥 章先生六十大慶》碑。後院是菊林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徐宗 幹書元玉僧偈語“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瓦,地吾一磚”為聯,舒同又書聯“ 疾風知勁草,嚴寒識盤松”。原為清康熙初元玉僧居所,馮玉祥1932年至1935年兩次 來泰山均居此。1984年辟為“馮玉祥先生在泰山”展室,鄧穎超題額。院中有清代寺 僧理修入寺時與師傅共植“師弟松”1株。光緒年間何煥章游岱至此,見松裊裊婷婷 、冠大如棚,嘆為觀止,遂題“一品大夫”,刻石立於松下。
寺東為荷花蕩,納凌漢峰之水,溪中雜樹叢生,古藤盤旋。清康熙初年,元玉僧 及其弟子在此開地採石,包崖築臺,遂成石堂。元玉題石堂銘及十二景:翠屏石、滌 硯溪、慈航石、盤雲梯、白蓮池、玲瓏岩、眺望臺、飛來石、友松石、水雲洞、振鐸 嶺、石堂。石室久毀,題刻猶存。
寺西南有泉,馮玉祥開鑿,並隸書“大眾泉”。林蔭路旁有巨石夾徑,上題“雲 門”、“界塵”。再南路西有方石,上書“三笑處”,源於佛教典故“虎溪三笑”。
三笑處西南為范明樞墓,石欄環圍,柏林遮掩。墓碑書“故山東省參議會范議長 明樞之墓”,碑陰載公葬委員會於1950年12月為其撰寫的生平履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