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2日 09:42
朝戈金,男,蒙古族,1978年至1986年內蒙古大學本科生、助教、碩士研究生。1995~1996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7~2000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民俗學專業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2001~2002年在美國密蘇裏大學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獲福特基金會項目資助)。1986年以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任編輯、研究室主任、所長助理等職,現任該所研究員、副所長、口頭傳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常務)、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蒙古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民俗學者組織(FFN)通訊會員,美國蒙古學學會會員;《民族文學研究》、《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美國)、《中國文學年鑒》編輯委員會成員。
學術方向:史詩學與口頭傳統研究。多年以來,在新疆、內蒙古等地進行多次田野作業,就民間口頭藝術樣式作調查。 有專著、譯著、專題論文等多種發表,內容涉及文藝學理論、史詩學、口頭傳統研究等,代表作為《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2000)。
開設課程:文藝理論,口頭理論與口頭詩學,北方民族敘事文學。
重點項目承擔
1) 1987-1990 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重點項目“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研究”,其成果為合著《多種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與關紀新合著)
2)1996-1999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口頭文學的詩學研究”(與尹虎彬合作)。其成果為系列論文和譯著一部。
3)1997-1999承擔了中國社科院院級基礎理論研究項目“蒙古口傳史詩詩學”課題。其成果為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
4)2000-2005 承擔了中國社科院院級重大項目(A類)“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資料庫”課題(為課題組第一負責人)。
5)2002-2003 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口傳史詩文本研究”(個人項目)。項目現正在進行中。
訪學研修情況
1) 1995年8月在芬蘭約恩蘇參與了由聯合國教科文資助的“國際民俗學組織”的暑期研修班(FFSS)。
2) 1995年9月~1996年11月,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3) 1999年9月4~11日,奧地利“薩爾茨堡論壇”之“藝術、宗教與文化構成”分組。
4) 2001年3月2002年3月在美國密蘇裏大學“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學術資助獲得與學術活動
1) 1995 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前往芬蘭參加FFSS為期兩周的學術研討活動。
2) 1995年9月獲得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資助,前往波士頓進行為期一年訪學活動。
3) 1996年9月在美國獲得“官布扎布紀念獎學金”(美國蒙古學會 印第安那大學)資助。
4) 1999年9月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基金資助,前往奧地利薩爾茨堡從事學術交流活動。
5) 2000年本人學術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資助。
6) 2001年,獲得福特基金會個人項目資助(individual grant),前往密蘇裏大學從事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計劃。
7)2001年獲得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口頭詩學項目資助。
學術榮譽
1)2002年,專著《口傳史詩詩學》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評獎專著二等獎。
2)2001年,專著《口傳史詩詩學》榮獲國家民委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頒發的第五屆中國民族圖書獎三等獎。
3)2000年,專著《多種選擇的世界》(與關紀新合著)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評獎專著三等獎。
近年科研成果:
已出版1部個人學術專著,一部學術合著(二人),譯著兩種(其中一種為多人合譯)併發表40余篇學術論文與關聯文章。
1. 口頭詩學五題:四大傳統的比較研究,論文,《東方文學研究集刊(1)》,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長沙,第33-97頁(與約翰 邁爾斯 弗裏合作)。
2. 口頭 無形 非物質遺産漫議,文章,《讀書》2003 第10期第17-21頁。
3. 民俗學視角下的口頭傳統,筆談,《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Oral Tradition in the Light of Folklore Studies,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 25, No.3, May, 2003)
4. 國外“口頭傳統”研究和教學實踐,載《交流與協作: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教學研討會文集》,西苑出版社2003年,北京,第54-57頁。
5. 關於口頭傳唱詩歌的研究-口頭詩學問題,論文,《文藝研究》2002第4期第99-101頁。
6.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評述,載《新時期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張肇忠 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 北京 第418-426頁。
7. The Oirat Epic Cycle Jangar, Oral Tradition, Vol. 16, 2001:2, P402~435. (衛拉特史詩《江格爾》論,英文寫作,美國《口頭傳統》第16卷,2001年第二期第402-435頁,斯拉維卡出版公司)。
8.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載裴長洪、劉迎秋主編《21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北京,第201-204頁。
9. 中國雙語文學: 現狀和前景的理論思考,論文,《民族文學論叢》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0年,呼和浩特,第385-397頁。
10. 口傳史詩詩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論文,9.5千字,《民族藝術》2000第4期第71~79頁。
11. 策馬天山:蒙古史詩《江格爾》田野作業散記,10千字,《民族藝術》2000第3期第202~210頁。
12. 問業哈佛, 隨筆, 10千字, 《民族藝術》2000第1期第202~208頁。
13. 口頭詩學──帕裏洛德理論, 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Chinese Translation)。
14. 《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專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南寧,328頁。
15. 口傳史詩的田野作業問題──南斯拉伕和蒙古史詩田野作業述評,論文,8千字,《民族文學研究》1999:3,Theoretical Concerns on the Oral Epic: Analogy on Field Works in Yugoslavia and Inner Mongolia.
16. 民族文學中的審美意識,收入《1949-99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經典文庫 理論評論卷》,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昆明,第428-455頁。
17. “口頭程式理論”與史詩“創編”問題,論文,8千字,《中國民俗學年刊》(1999卷) Epic Composition and the "Oral Formulaic Theory"
18. 口傳史詩的誤讀:朝戈金訪談錄,論文,12千字,《民族藝術》1999:1 Misreading of the Oral Epic
19.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概念、對象和範圍,論文,10千字 《民族文學研究》1998:2 Definition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Literature
20.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An Overview", Oral Tradition, Slavica, vol. 12, No. 2, 1997. 322~36. (中國蒙古史詩概觀,英文寫作,美國《口頭傳統》,1997年第2 卷,第322~36頁,斯拉維卡出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