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2003話期貨


    主持人:預測經濟熱點,把握投資方向,這裡是《中國財經報道》特別節目《財經開局2003》。步入2003年,中國的期貨業迎接來的是燦爛暖陽,還是料峭的春寒?這些就是本期節目要關注的重點。中國有句俗話,良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可以説目前我國的期貨業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參與演播室話題討論的是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田源,同時田源先生也是中國最大的期貨經紀公司——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2003年一開始,在期貨市場上各種商品價格輪番漲停,交易量持續上升,再加上新品種即將上市的利好消息接連出臺,使得投資者和期貨公司都對市場前景充滿了信心。

    剛過完年,李玫就從美國來到大連,她是芝加哥的一位期貨經紀人,由於大連交易所的大豆行情對國際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她今年到大連實地考察的行程不得不提前了幾個月。

    芝加哥期貨經紀人李玫:大連交易所大豆價格走勢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對全世界有很大影響。

    隨著期貨市場的活躍,關注和參與期貨市場的國內投資者也越來越多。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2002年新增會員10家,新增客戶2萬2千人,目前已擁有會員191家,客戶總數達到7萬餘個。張文軍最近就忙得不可開交。這位執著的大連投資者,靠5000元起家,已經在期貨市場沉沉浮浮近10年,因為做期貨,曾經3次破産,幾乎出局。

    期貨投資人張文軍:我是三起三落,賠得分文皆無的情況都有,但是還好總結了經驗,找到了更合適的方法,重新做起來。

    去年期貨市場的回暖,讓張文軍的投資有了轉折,交納給期貨公司的手續費就達1500萬元,新的一年,有不少朋友向他諮詢如何買賣期貨,他每次談得最多的就是注重風險控制。而更多的企業,也開始更理性地將現貨和期貨結合起來。大連的一家食用油生産企業,長年需要採購大量的大豆作生産原料,為了規避原料價格變化的風險,他們選用了期貨作為避險工具。

    華農集團王國軍:我們這個行業,有人説是風險,對我來説,我做期貨有風險,我這個行業不做期貨風險更大。

    市場的國際化讓不少國內企業參與了期貨的投資,從而規避風險,這些機構投資者成為期貨市場新增客戶的主流。據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全國的期貨交易額達到3.9萬億元,比2001年增加了30%。而對於2003年的交易量,業界普遍認為,增長率將超過2002年。


    主持人: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的期貨市場異常火爆,期貨經紀公司遍地開花,在期貨市場,有的人一夜暴富,也有人損失慘重。對於這種局面管理層對期貨業進行了長達幾年的清理和整頓,在針對期貨市場的清理整頓過程中,我們的期貨市場陷入了沉寂,可是這幾年,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期貨市場重新煥發了活力,交易量不斷攀升,那麼您如何看待期貨市場重新煥發的活力?

    田源:我認為這是中國期貨市場轉折性的變化,就是我國的主管部門從1994年開始對市場上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整頓,最近六年這個整頓非常有成效。首先通過整頓以後建立了一個很完善的法規體系,國務院頒布了期貨管理的暫行條例,作為最高層次的法規。中國證監會頒布了交易所經紀公司從業人員和高管人員的四個管理辦法,覆蓋了整個行業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從一個法規體系不健全轉到法規體系比較健全,同時這些法規也都得到了有效執行;第二,這個市場已經有十年的歷史,經過十年的發展它已經開始為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比較大的作用。比如説在大豆這個農産品的品種上,期貨市場發揮的作用非常大。

    主持人:隨著期貨市場的日益活躍,關注和參與期貨的投資者是越來越多,商品交易所和期貨公司也推出了不少新的舉措。

    大連商品交易所,2002年共成交了期貨合約9681萬手,佔全國期貨交易市場的70%。去年年底,他們又大幅下調了大豆和豆粕的交易手續費。

    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曲立峰:我們的想法就是放水,支持會員。成本降下來後,希望能夠帶來大的交易量。

    為了活躍市場,新年一開始,大連商品交易所又開始舉辦豆粕期貨的模擬交易大獎賽,吸引了5000多位參賽者,參與者的最高收益高達460%。一個龐大的投資推介和培訓計劃,已經開始在全國範圍內佈下陣勢。

    事實上,大連、上海、鄭州3家期貨交易所,都在新年的計劃內,專門批出一大筆經費,用於期貨的推廣工作。而市場上另一大主體,期貨經紀公司的老總們,也在躍躍欲試,中國最大的期貨經紀商--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在經歷了10年的市場風雨後,完成了它的增資擴股,將註冊資金由1億元擴充到4.3億元。它的掌舵人田源也辭去了在另一家大型企業的董事長職務,專事中期公司的業務。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源:我們希望成為一個從事綜合業務的公司,除了代理業務外,比如我們從事基金業務,自營業務,代客理財業務。

    在春節前,田源飛赴了上海,參加收購某證券公司的簽字儀式,開始嘗試期貨與證券的結合之路。另外幾家大期貨商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聯合、重組,開發新的服務項目和品種。


    主持人:田先生,中期公司實際上正在經歷一次重組整合。不久前證監會就出臺了關於投資期貨公司出資人資格的文件,在這個文件中就確認,證券公司和外資都可以投資期貨公司,您覺得這對整個期貨公司和期貨業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

    田源:我認為這是證監會一個非常好的、與時俱進的政策,把這個行業作大的政策。我們的證券公司都是比較大的,像中信這樣的上市公司都是幾十億的資本金,也有七八十億的證券公司,他們非常有實力,進入期貨公司增資擴股,他成為大股東以後,會把行業帶動起來,帶進新的理念人才等。國外就更加明顯,在國際上有很多大的金融機構,他們希望進入中國的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中國的證券市場實際上已經開放,而期貨市場還沒有開放,證監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想推動這個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政策,對這個行業提升到國際水準,然後把行業作大是一個戰略性的措施。

    主持人:不久前,國務院已經批准了大連商品交易所籌備玉米期貨上市和鄭州交易所籌備棉花期貨上市,那麼這將對期貨市場産生什麼影響呢?2002年年底,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了黃大豆1號合約,打造世界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交易中心,之後又對面市不久的豆粕期貨交易合約和交割細則進行了修改,這些舉措使得交易量提高了三成多,他們對即將出臺的玉米和棉花這兩個新品種也寄予了厚望。

    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曲立峰:如果玉米和棉花這兩個新品種出臺上市,肯定會帶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期貨市場。2003年我們很樂觀,我們樂觀有理由,估計2003年大連期貨交易所,甚至全國的期貨市場都會有一個較大的增長。

    在採訪中,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新品種的推出,影響的不僅是期貨行業本身,對這種産品所在的行業將産生更深遠的影響。

    中糧集團副總裁、中糧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旭波:中國作為一個玉米産銷大國,它的價格很重要,如果玉米期貨能夠推出,將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很好的價格依據。期貨品種的增加,還有現有品種的活躍,我認為整個公司中糧期貨的發展量,可能在去年的基礎上,至少有150%甚至是一倍的增長。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終身名譽主席利奧•梅拉梅德:我一直很關注中國的期貨業,我相信它會有更大的發展。


    主持人:現在很多專業人士認為,對於目前中國期貨業的發展來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的推出新品種,您認為這個觀點怎麼樣?

    田源:我認為現在發展推出新品種問題,已經成為市場發展的瓶頸,就是説我國才有大概七八個品種,現在正在活躍交易的也就是三四個品種,品種的數量太少。根據我們十年的經驗來看,大約每一個品種的活躍需要三十億的保證金,就是有三十億保證金,這個産業從生産到流通到消費,全部打通了,比如像大豆、像銅都是這樣。從目前的情況看,整個市場的資金量也就是七八十億,但如果今年的市場火爆還有更多的資金充實進來,現有的品種就顯得過少了,所以現在推出這種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農業和我們工業需要的棉花、玉米等品種是非常重要,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法規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整。

    主持人:您覺得2003年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會出現哪些新變化和特點?

    田源:我覺得今年的最新特點可能是這樣幾個方面:一是,一些已經準備好的新品種,像玉米、棉花這些品種能夠順利的推出,然後普遍還會有一些改良品種。比如像鄭州有一個小麥交易,在小麥交易裏他可能要實現把優質小麥,能夠跟國際標準銜接上再推出來,這種小麥的銷量非常大,在中國做麵包都需要這種小麥,所以帶動農業方面多産生轉産這種小麥,像河南省有很多這種要求,我想這種品種可能推出,像南方很多地方種稻穀,這是一些比較有可能的品種;另外,市場國際化程度也許會進一步提高,去年下半年實際上有很多非常大的期貨交易所公司都跑到中國來,談怎樣跟中國合作,我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是一個趨勢。今年,我希望看到有實質性的行動,比如説證監會放開了,但是有關部門還沒有放開,例如現在的外資投資管理部門,它把期貨公司的合資還是列為禁止,我們也希望今年把這個去掉,能有一些合資的期貨交易所出現,引進國際經驗。錢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國際經驗和渠道、人才,這方面比較重要。另外,我認為法規的修改可能會起步,條例的規定還有一些其它限制,市場需要發展了,我想一些不適合和過時的東西做一些調整這也是必要的。

    主持人:法規和政策能夠更適合我們目前市場發展的需要。

    田源:最後一個我想比較明顯的可能是期貨行業今年是一個重組年。

    主持人:對於2003年的期貨市場來説,有人把它比作一個創新時代的來臨,我們將會看到新的投資理念、新的投資者、新的品種和新的舉措不斷涌現,這些將會促進我國期貨業的發展,但期貨交易畢竟是一把雙刃劍,面對行情的快速活躍,我們還要提醒投資者在交易時留一份清醒,注意控制投資風險。


責編:劉瓊 來源:CCTV.com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