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最近,QFII幾個字頻頻出現在各類財經媒體上,QFII就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英文縮寫。12月1日起,《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暫行辦法》正式生效。具備一定資金規模的境外投資者,可以參照相關的辦法通過託管銀行和證券公司來投資中國股市,這也就給中外銀行帶來了一批優質託管客戶,這些就是本期節目要關注的重點。來到演播室參與話題討論的是財經觀察員何帆博士。12月4日,中國工商銀行、匯豐銀行、歐洲貨幣組織在北京召開《中國:資本之年》的大型研討會,這次大型研討會上,其中有一項重要的議題就是謀劃在QFII託管業務上的拓展。
QFII正式實行剛過3天,國際金融界的巨頭們就聚首北京。12月4日,匯豐銀行的艾爾敦主席與中國工商銀行姜建清行長在《中國:資本之年》的大會上走到了一起。中國銀行家與國際投資家們在這裡競相討論著一個問題:如何抓住QFII資本市場開放環境下的新機遇,中外銀行的決策人都毫不諱言表示他們均看中了日漸升溫的QFII銀行託管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我們已經向中國有關機構提出了申請,積極與境外機構投資者建立更密切的聯絡。一旦能夠批准,我們希望能夠儘快的開展這方面業務。
匯豐銀行主席艾爾敦:我們認為取得QFII的託管資格是匯豐銀行必須採取的一個步驟。我們已經提出了申請,希望能夠成功,目前我們最想做的就是託管業務。
艾爾敦主席對他們的業務拓展志在必得,也許來源於這家老牌歐洲銀行背後有一大批投資客戶在做推手。
匯豐銀行主席艾爾敦:我們的境外機構和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對QFII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作為中國工商銀行行長的姜建清,則冷靜的面對這位又是合作者的競爭夥伴,這些年的實際業績已給了他足夠的自信。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我們是中國最大的基金託管銀行。在基金託管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好的利潤。
主持人:從新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外資銀行還是中資銀行,大家對QFII這個新管理辦法的實施給予了特別關注,可以説這個新辦法的推出的確扯動了市場各方的神經。
副播:根據《QFII暫行辦法》,合格境外基金管理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與證券公司,可以選擇一家境內商業銀行作為託管人,開立資金賬戶與股票賬戶,並委託一家在交易所有席位的證券公司辦理境內證券交易。所投入的外匯資金通過一個特殊人民幣賬戶進行匯入和匯出。在QFII規則中,託管人除保管合格投資者全部資産外,還辦理相關的結匯、售匯、收匯、付匯和人民幣資金結算業務。外資進入中國股市,給託管銀行和證券公司帶來的商業機遇顯而易見。
主持人:通過這個管理辦法我們可以看到,合格境外投資者大多擁有和管理鉅額資金的管理機構,現在QFII管理辦法推出以後會不會使得外資大規模的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何帆:我想可能性不是特別大,因為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現在對QFII的規定還是非常嚴格,比如説管理資産必須要達到100億美金,有五年從業經驗,現在要把這個外匯匯來之後放在專款專用的人民幣賬戶上,至少是一年之後才能夠陸續的推出,這樣從中國政府的角度來説,是為了能夠阻止那些投機性的資金進入。但是從投資者來看,如果他看到的投資機會只是在一年之內,那他就很難進入,所以這是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從現在中國股票市場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現在股票市場可以説行情比較低迷,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因為中國的股票市場比較特殊,比如説我們獨特的國有股和法人股現在沒有很好的處理。另外就是中國上市公司的一些行為不太規範,這些都影響到外資來投資中國股票市場的一些信心,從根本上來説中國的股票市場缺的不是資金,不要忘了我們的居民儲蓄高達九萬億人民幣,同時還有大量居民的外幣儲蓄,實際上中國股票最缺的是那些能夠真正給我們良好投資機會的公司。
主持人:通過推行QFII這樣一個管理辦法,是不是會使得大量的、大規模的國外資本,在條件成熟情況下進入證券市場,包括使我們的證券市場恢復到一個健康和穩定狀態?
何帆:這是實施QFII的一個基本想法,因為這個QFII實施之後,我們是希望能夠引進來一些境外機構投資者,這樣可以改善我們投資者的結構比例。另外我們也希望通過境外投資者能夠引進來一個比較穩健的投資理念。
主持人:我們知道,QFII牽扯到外匯管理、證券管理、金融管理等多個層面,最近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深滬兩大交易所先後出臺了QFII的相關政策細則,在這種背景下,境外投資者入市的進度到底怎樣呢?
與原先的預計不同,中國證監會門前並沒有出現投資者排隊遞交申請的熱鬧場面。按照規定,投資者應當通過託管銀行來代為轉交申請。於是投資未動、託管先行,選擇一家託管銀行,成為投資者在進入市場時的先決條件。作為與央行、證監會一起聯合審批託管資格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專門負責資本項目監管的有關官員,向記者透露了目前託管銀行的審批進展情況。
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副司長鄭楊:我們是先批託管銀行,後批QFII。託管銀行就像一座橋梁一樣,他把橋架起來,外面的才能跨過橋,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據了解,目前能夠跨越八十億元實收資本門檻的國內商業銀行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光大銀行六家。而具備持續經營人民幣業務三年以上的外資銀行境內分行也無外乎有匯豐、渣打、花旗等幾家歐美大型銀行,QFII託管的第一關就從資格爭奪戰開始了。
鄭楊副司長還告訴記者,第一家提出託管行資格申請的中國銀行早在七月份就開始未雨綢繆了,而目前作為深滬B股託管的老牌外資銀行:匯豐銀行與渣打銀行也緊隨其後,中外資銀行在同一市場,同臺競技的格局已經形成。
主持人:無論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現在都把託管業務當作爭奪的對象,那麼這項業務的市場前景到底有多大呢?我們首先來看看目前證券市場的基本情況。
副播:截止10月份,中國證券市場的流通市值大約是13894億元,上市公司有1215家,目前深成指數在2800點附近,上證指數在1400點左右。
主持人:從這些數據上來看,我們目前的證券市場處於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那麼何博士通過這些數據您來評價一下、預測一下QFII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速度會怎樣?
何帆:我想首先還是要明確QFII它的性質,它是一個過渡性的一項措施,因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開發,現在基本上政策是一個有序開放,有序開放的第一步是實行QFII,QFII的一個好處是我們能夠保留這個控制權,我讓你多少家進來?誰能進來?這個審批權現在還是在中國的控制之中,所以它是一個過渡性的一個措施。我們不能期望它在近期內對中國的股價走勢有一個實質性影響,是一個漸進式的,如果做一個粗略估計的話,我估計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外資在中國股市的整個市場份額可能會上升到10%到15%。
主持人:從目前情況看,這一次QFII規則特別強調,不光中資銀行可以作為QFII資金託管行,外資銀行同樣也可以作為資金託管行。就這一點而言,中外資銀行是站在一個起跑線上,您覺得它對我們推行和實施QFII這樣一個管理辦法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何帆:儘管現在外資銀行已經進入到中國,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外資銀行能做的業務實際上並不是很多,所以如果現在能夠承接下來作為一個託管行這樣一個資格的話,它的業務會增長很多,它天然具有這樣的優勢,因為它和境外投資者的聯絡非常密切。對於中資銀行來説,我覺得在看到挑戰的同時實際上也是機遇,因為我們在很多方面的改革都是通過開放引進競爭,結果使得國內的企業銀行結構在競爭中不斷改善自己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主持人: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實際上中資銀行已經開始進入實際託管業務的演練操作了。
記者來到今年十月份剛剛拿到基金託管業務資格的光大銀行,新成立的託管部已經組成5人團隊,在第一時間拿出了完整的業務操作流程,並且通過自己的客戶網絡向國外潛在的投資夥伴發出了合作邀請。在光大集團所控股的證券公司支持下,制定出裏應外合的市場策略,希望以銀證一體的優勢在QFII託管業務上異軍突起。
光大銀行基金託管部副經理吳若曼:最大的挑戰是QFII的機構投資者都是從國外來的,他們有很多這樣的客戶群體。這個客戶群體在過去的業務合作中,特別是理財過程中,對他們的投資趨向和投資需求有所了解。所以他們有一個很強的目標客戶群體,我們中資銀行接觸外國投資者還是比較少的。
吳若曼還透露説,作為中資銀行對這項新業務最大的難題是如何以自己剛剛起步的託管業務經驗,去贏得在國際資本市場拼殺多年的投資者信任。但和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也有自己突出而獨到的優勢。光大銀行將會依靠銀證一體的優勢,充分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服務,爭奪客戶,對於即將開始的這場爭奪戰,光大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主持人:從新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光大銀行非常希望能夠通過光大集團內部的這些銀行與證券公司之間的合作,在爭取QFII資金託管方面贏得市場的先機。那麼就國內的其它中資銀行而言,是不是也可以通過大力拓展QFII資金託管業務來實現銀證合作呢?
何帆:我覺得從這個例子來看,確實看到銀證合作的前景非常廣闊,會帶來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的一個雙贏。因為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商業銀行如果仍然是固守傳統業務,它的利用空間正在逐漸縮小。現在各大銀行都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比如説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QFII進來之後,如果你能申請到託管行這些業務之後,會增加一塊兒很大的業務,包括外匯的匯入匯出,甚至提供一些股票市場上的信息服務、諮詢服務會帶動很多的中間業務。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從證券公司來説,原來證券公司和銀行之間的合作並不是非常多,它是自己在前幾年形勢比較好的時候大量鋪自己的攤子,相對獨立的經營著自己的業務,現在看來大量的設立網點可能並不是證券公司本身的優勢,所以它應該是依託銀行原來的網絡系統,一些資金優勢、信息優勢,實行一個大家雙贏的局面,而這個如果能夠加強銀證合作的話,也是中資銀行在和外資銀行競爭時候的一個潛在優勢。
主持人:那麼依您的研究來看,中資銀行也好,外資銀行也好,它們在爭奪QFII資金託管這個新業務的時候,雙方的各自優勢競爭在什麼地方?
何帆:從外資銀行來看,最大優勢就是對境外的投資者了解非常多,聯絡非常密切,它知道目標客戶在什麼地方,然後市場需求是什麼。但是中資銀行最大的優勢在於本土優勢,中資銀行對中國政策,對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了解要更多一些,那麼他能提供更多本土化的信息服務和知識,中資銀行實際上和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關係要更為密切一些,這也是它的一個優勢。而我們現在看到,儘管在一些服務還有一些業務方面,中資銀行在目前來説出現一個相對劣勢的地位,但是正在奮起直追。
主持人:我們今天關注的是QFII,我們每個人都忘不了蹣跚學步時邁出第一步的艱難和喜悅,其實QFII從1998年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來了,經過4年縝密的研究,現在終於浮出水面並開始付諸實踐,在與世界資本市場接軌的運作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