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神舟五號正環繞地球進行第八圈飛行(2003.10.15)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6日 10:58


  就在大家收看我們節目的時候,今天上午發射升空的神舟五號飛船現在正在進行環繞地球第8圈飛行,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也開始了他第12個小時的太空生活。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在飛船升空以後,飛船和宇航員楊利偉狀態良好,作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在中午11點左右已經吃過了他在太空中的第一頓午餐。飛船在下午四點也成功變軌。所謂轉軌,就是説當飛船發射升空後,進入的是距地球表面近地點高度約200公里、遠地點約343公里的橢圓軌道。實施變軌控制,就是要將飛船推入距地球表面約343公里的圓形軌道。變軌能否成功,對飛船按計劃在軌進行科學實驗和準確返回地面預定著陸場具有重要影響。

  在變軌的時候,北京航空指揮控制中心還和宇航員成功進行了對話。 今天下午六點40分,當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7圈時,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發出問候,向世界人民問好,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懷。

  據了解,這次載人飛行,飛船在軌期間主要是依靠預先設計的程序自動進行控制,航天員只是輔助地面對飛船進行監控、管理和操作。除了對飛行器進行管理,航天員自己的身體狀況、飲食、睡眠、大小便等的情況,都要向地面報告。

  在地面,一共有13個測控點對神舟5號進行監測。除分佈在新疆、內蒙以及設在非洲的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等地的陸上測控點外,還有4艘遠洋測量船對飛船進行跟蹤測試,4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分別位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它們將和陸上測控站一起,對神舟五號飛船進行適時監控。

  據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於今天早上九點成功發射的,按照計劃,飛船在歷時21小時繞地球飛行14圈後,將於明天早晨6時左右著陸在內蒙古中部。據最新的天氣預報,著陸場所在地明天天氣晴好,利於飛船回收,目前飛船回收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出關鍵一步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計劃邁出了關鍵一步,今後我國還將建立更為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

  我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研製併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將這個1971年4月提出的項目命名為“714工程”。但因為當時的條件所限,這個項目被擱到了一邊。 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這為我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飛船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此後到2002年12月30日,我國在酒泉先後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三號和四號無人飛船。 根據我國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今後20年或稍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目標是: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爭取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佔有較重要的位置。同時,實現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産業化和市場化,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放飛神舟五號


  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今天下午在北京表示,神舟5號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將帶動我國科學技術和高新産業的全面發展。

  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神州載人發射在科技界較大的科學工程,是大量的科技關鍵技術集成,涉及發射、火箭製造技術和回收、測控還有生命保障系統,可以帶動很多科技發展。”

  馬頌德介紹,神舟5號的研製涉及的技術研究機構上百個,相關的協作單位幾千個,載人航天科技將拉動新材料、生物品種、通訊等産業快速發展。在國際上對航天每投入一塊錢,將對整個社會産生8到14塊錢的帶動效益。有關專家表示,未來我國航天科技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將逐步加大。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按照我們保守的估計,應該是一個1:8的拉動作用,經過10餘年的發展,我想這個作用,肯定要比這個還要大。”

  

神舟五號順利發射 國産品牌功不可沒

  建造神舟5號飛船的大部分部件和配套用品都來自國産品牌,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讓相關國産品牌受到更多關注。

  記者在提供這次“神舟5號”載人飛船潤滑油的長城潤滑油公司了解到,航天用潤滑油的主要作用是為了保障航天飛機核心部件的潤滑、密封和檢漏,所以它的成分和普通潤滑油有很大的區別,一般的車用潤滑油是碳氫化合物,而航天用潤滑油是碳氟化合物,它的耐高低溫性能都比普通潤滑油要好得多,密度也比普通油要大,因此能夠更好的適應複雜多變的太空環境。但成本也相當的高昂,一公斤航天專用潤滑油的成本相當於差不多一千公斤的普通潤滑油。儘管成本高,投入大,可是對於長城潤滑油公司來説,開發和研製航天專用潤滑油卻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長城潤滑油公司負責人:“我們一年能夠生産的普通潤滑油差不多一百萬噸,但是航天用油只有幾十公斤,投入卻是差不多的,之所以要這樣做一是因為我們的航天事業需要,另外也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今天上午,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升空,地處九江的中國船舶工業第6354研究所的研究員們興奮不已,因為“神舟”五號的關鍵零部件——精密空間導電滑環出自該所。

  據悉:該所研發、生産的精密空間導電滑環已成功應用於“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飛船。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同類産品的先進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新材料將護佑宇航員返回地面

精彩圖片

  神舟系列飛船返回艙材料技術總負責人今天表示,新材料將護佑宇航員明天早上安全返回地面。

  神系列飛船返回艙材料技術總負責人顧兆旃:“大家看到的這個就是今天發射成功的長二F火箭,前面有三個艙段,前面一個軌道艙,中間返回艙,底下是推進艙,中間這個返回艙就是明天要返回的返回艙。”

  專家指出,由於返回艙背陰面在極端條件下的溫度可能達到零下100度,因此返回艙材料耐低溫性能是確保安全返回的關鍵。

  神系列飛船返回艙材料技術總負責人顧兆旃:“上次出事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它是在-12度下材料活性脆性失效,我們通過選擇另外材料解決了低溫的問題。返回艙用到的密封材料在各個艙口部位,耐低溫的可以耐到-80度甚至-100度。”

  專家介紹,返回艙返回大氣層時將産生強烈摩擦,表面溫度可以達到2000度以上,因此返回艙材料的防熱性能是確保安全的另一個關鍵。

  神系列飛船返回艙材料技術總負責人顧兆旃:“這種材料的密度只有0.5克每立方厘米,比前蘇聯三代飛船的材料密度都要低得多,僅有他們的1/3,這種材料和美國的阿波羅載人飛船的密度相當,是比較先進的。美國最近出事的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在返回大氣層的時候,就是防熱材料的問題,産生機毀人亡的結果,這引起我們很大的震動,我們作了多次認真復查,確保我們是沒有問題的,飛行是絕對安全的。”

  

神舟五號發射帶動酒泉旅遊


  神舟五號發射使甘肅酒泉這座航天城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當地旅遊業也隨之升溫。

  這次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我國首次允許大規模遊客到場觀看。

  電話採訪酒泉市旅遊局局長:“今天到現場觀看的遊客有1000人左右,在周邊的有10000多人。“

  眾多遊人的到來使當地本該屬於淡季的旅遊業急劇升溫,星級酒店幾乎都被遊客擠滿,許多中小旅店也被當地旅遊局列入臨時接待的行列。為保證市區與基地之間公路足夠的通行能力,原計劃10月中旬竣工的酒航公路提前開通。據酒泉市旅遊局局長介紹,發射任務完成後戒嚴將取消,以後國內遊客就可以更方便的進入航天城參觀,但由於這裡屬於軍事禁區,需要辦理相應的手續,因此他建議遊客能夠參加指定的旅遊團。

  

太空育種效益顯著

  太空有著與地球不同的物理環境,這些環境變化使得許多進入太空的植物種子發生突變,從而改善作物的産量和質量,神州3號、4號帶回來的太空農作物種子已經産生經濟效益。

  杭州農業局的育種專家已經把西湖龍井、蕭山柑橘等種子送到了北京,希望相關部門把它送上神州5號飛船。因為他們去年搭乘神州4號的太空種子,今年已經開出了鮮花。

  杭州太空種子培育專家:“載人飛船上天后,肯定會建設空間站,這樣種子在太空裏呆的時間更長,更穩定,自控能力更強。”

  記者從位於甘肅的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了解到,搭載衛星遨遊過太空的“航遺1號”黃瓜種子,今年已經通過了國家檢測和鑒定,並在示範種植後推向了市場。

  電話採訪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專家包文風:“目前甘肅西部部分區域推廣種植,畝産提高了28%,每畝6000多公斤,價格比平時多20%,産多少賣多少,老百姓很喜歡。”

  據介紹,搭乘飛船或其他衛星上太空的種子,受失重和太空輻射的影響,會發生基因變異。落地後經過兩三年的選育,等它們優秀的遺傳性能穩定後,就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了。1987年以來我國已經利用衛星、飛船成功進行了8次農作物種子的搭載試驗,目前各地正在培育水稻、小麥、各類花卉、蔬菜等60多個品種。

  

高投入高産出的航天産業

  航天産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同時也是競爭激烈、回報豐厚的新興産業。

  在美國,2000年航天民用項目的總收入約為650億美元。據預測,到2010年,美國的航天資産將達到5000到6000億美元。到2020年,美國航天工業的産值將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10%到15%。

  在英國,2000至2001年度,航天工業總收入為29億英鎊,約46億美元,相關産業年收入也有25億英鎊,約40億美元。

  以法國為首的歐洲航天局開發的“阿麗亞娜”系列火箭,現在佔據了全世界火箭發射市場的60%以上,法國在航天産業方面的收入每年將近200億歐元。

  在俄羅斯,航天發射量平均為每年30次左右,年航天發射收入可達近9億美元。

  據統計,1999年的航天市場總額為1050億美元,專家預測,在本世紀頭十年,全世界將有6500億到8000億美元投入到航天市場中。國際航天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在10%以上,每年新增高技術崗位約7萬個。 到目前為止,全球僅商業衛星産業每年就將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國際太空》副主編龐之浩:“通訊衛星轉發器1年的租金就是上百萬,一顆衛星有幾十甚至上百台轉發器,壽命是10年以上到15年,你想想它能産生多大的效益。”

  專家還指出,航天産業帶動的電子計算機、無線電、合成材料、生物工程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及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又將遠遠超過航天産業本身的經濟效益。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國際太空》副主編龐之浩:“阿波羅技術應用到民用領域,航天員的夜冷服,已經用到醫院裏,不能吹空調,就用夜冷服,SARS也可用。”

  此外,自去年美國富翁蒂托和南非富翁沙特爾沃斯成功遨遊太空之後,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逐漸成熟,世界上又涌起了一股太空遨遊的熱潮。美國宇航局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太空旅遊者將達到每年500萬人次。太空旅遊的市場會增長到每年600億美元以上,遠遠大於衛星市場的規模。以至於有人將太空産業與信息産業相提並論,稱之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專家稱我國載人航天成本低於俄美

  載人航天被稱為世界上最為昂貴的科學工程,有專家稱,在已經能夠把宇航員送上太空的三個國家中,我國這次載人航天計劃的成本遠遠低於美國和俄羅斯。

  載人航天器有載人飛船、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等三種不同類型。其中國際空間站花費最為昂貴。有十幾個國家參加的國際空間站項目目前的投入已達1041億美元,接近9000億元人民幣。美國的航天飛機每艘造價在100億美元到30億美元之間。而我國採用的是成本較低的載人飛船,這次載人航天計劃的花費在200億元人民幣左右,神舟5號飛船的造價只有4-5億元。

  中國航天信息中心研究員王一然:“美國前期載人飛船的花費在240億美元到300億左右,其他國家載人飛船都是在數百個億,我們國家連這些所列舉的數據的零頭還不到。”

  由於我國是自主研發,採用的是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而且我國的人才成本和材料成本都較低,又是在俄美已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研發,少走了彎路,因而大大地節省了發射費用。

  此外,神舟飛船在返回後,還可以將一個軌道艙留在太空軌道上運行半年之久。其他國家的飛船需要發射10次的試驗任務,我國只需要發射6次就能完成,進一步節省了航天費用。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神州五號發射

  從今年2月起,美國因為哥倫亞號航天飛機失事而暫停載人航天飛行,而中國在此時成功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世界各國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

  中央電視臺駐俄羅斯記者路彪:“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俄羅斯在中國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迅速做出反應。俄羅斯飛行管理中心(表示)願意在國家空間站與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之間組織一次通訊聯絡。管理中心副主任布拉戈夫表示不存在任何技術性問題。俄羅斯航天專家説,如果中國神州5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有可能被邀請參加國家空間站的建設。俄羅斯媒體稱,中國的太空計劃自力更生的程度很高。中國依靠的主要是自行研製或經過重大改造的設備,並用自行研製的神州5號送入太空。中國人用自己的辦法做到了這一點。”

(編輯:楓聆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