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經濟信息聯播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決定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5日 11:06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今天在北京閉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並決定提交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全會認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決策,是對全黨新的重大考驗。

  全會認為,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加快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需要由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應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

  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全會認為,産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依法保護各類産權,健全産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産權有序流轉。 全會認為,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位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會議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全會認為,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大力推進市場對內外開放,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範圍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産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全會認為,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解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鼓勵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李君如:打贏三大戰役 建成全面小康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今天表示:十六屆三中全會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了體制保障。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這不是個一般的會議文件,而是一個歷史性的文件,他的重要作用是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李君如認為:本屆三中全會將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目標落到實處,他把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任務概括為打贏三大戰役。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這些措施的最終目的就是我們要在這次全會後,打贏三大戰役,首先是如何繼續保持東部的高速發展,然後是如何堅定不移的搞好西部大開發,最後是以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為龍頭,帶動中部廣大地區的快速發展。這三大戰役波瀾壯闊,打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有希望了。否則的話,則相反。

  

新聞背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開放25年來,黨的歷屆三中全會都在經濟建設方面出臺了重大決議,對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每一次三中全會都是解決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或者是一個歷史的巧合,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體制改革。

  1988年,十三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決定》,提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形成。

  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按生産要素進行分配等重大的政策原則。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他是在我們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決目前面臨的各種難題,本屆全會所通過的決議決定著我們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成敗。

  李德:我身後就是北京京西賓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剛剛在這裡召開,十年前,也是在這裡,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重大決定》,如果説那次會議勾畫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輪廓的話,那麼,今天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所通過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重大決定,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

(編輯:楓聆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