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慎言“過熱” 宏觀政策穩中求變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13日 10:07
CCTV.com綜合消息:今年上半年,出乎人們意料,經受非典衝擊的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GDP增長了8.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了31.1%,是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2.9%,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值;進出口同比增長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使人們看到中國經濟旺盛的生命力。輿論普遍認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開始。但同時,一種認為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的聲音也悄然升起,並演變為一場關於中國經濟宏觀走勢的大論爭。眾多的官員、學者以及權威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都捲入到其中。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究竟出現了哪些新動向?因有效需求不足近幾年一直疲軟的中國經濟,如今真的開始“過熱”了嗎?這場論爭是否意味著執行了近6年之久的擴大內需、消除通貨緊縮的宏觀政策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權威報告: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下半年預測
■國家統計局: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告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從六個方面總結了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一、“非典”確實給二季度國民經濟帶來較大衝擊;二、上半年國民經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三、農業基本平穩,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四、投資、出口增勢強勁,利用外資增長較快,消費增長有所放緩;五、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六、市場物價保持穩定。姚景源指出,中國經濟上半年出現了8.2%的高增長,全年經濟運行將呈現“U”字形態勢。[詳細內容]
■國家發改委: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趨勢報告
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佈200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趨勢的報告。報告指出,上半年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速度效益繼續提高,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上半年,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8363億元,同比增長16.2%,工業産品出口保持較高增幅,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經濟效益創歷史最高水平。
對於下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的估計,發改委報告指出,我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基礎日益堅實,各地加快經濟發展的熱情高漲,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支撐力量的作用會顯得更加突出。[詳細內容]
■中國人民銀行:上半年金融運行情況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7月11日發佈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國金融運行出現4個顯著變化: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各項貸款增長幅度較大,各項存款增加較多,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到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餘額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7.4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餘額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的增長幅度約高於同期國內生産總值和居民消費物價增長幅度之和10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已處於一個較高水平。[詳細內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産業發展景氣報告
這份報告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上證報聯合策劃推出,是目前由中國報業推出的首份全面跟蹤重點行業景氣走向的專業分析報告。這一報告全面分析了上半年宏觀經濟和21個行業的景氣運行情況,重點就非典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及當前經濟形勢是否過熱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並對下半年的行業和經濟走勢做了基本預測。
2003年初開始,工業生産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通道。雖然4、5兩月景氣指數上升勢頭有所放緩,但從6月情況看,其發展趨勢未發生根本轉變。
結合歷史運行軌跡看,鋼鐵、機械、汽車、煤炭、家電和電力等一批行業增長景氣指數的上升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兩方面特徵,是以後較長時間內需重點關注的行業 。
預計全年工業增長仍將保持較高水平,並有可能超過2002年;非典疫情對全年工業增長的負面影響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
從全年情況看,旅遊業將出現多年不見的負增長局面;交通運輸業和房地産業增長速度比上年將有小幅回落;航空運輸業的負增長已基本成為定局;商業與上年基本持平;電信行業增長速度將有所提高。全年服務業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回落1個百分點以上 。
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依賴於一批高增長産業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如果其增長態勢受挫,不僅會制約中國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自然升級”的進程,而且會影響中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和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詳細內容]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在《2003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中指出,當前經濟增長繼續上升是宏觀經濟正在向合理增長區間回歸的一種表現,並不存在經濟過熱的趨勢,仍然要堅持積極而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要把握兩個重點:一是要保持擴大內需政策的連續性,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鞏固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二是要抓住宏觀經濟形勢明顯好轉的大好時機,在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上的步伐要邁得更大一些,解決制約經增長的長期性矛盾和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內在增長機制的形成。[詳細內容]
觀點碰撞:中國經濟是否開始“過熱”
■政府機關觀點不一
【國家統計局】目前中國不存在經濟過熱問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姚景源在回答記者關於是否需要擔心經濟過熱的問題時,明確表示“當前的經濟增長是良性增長,現在討論經濟過熱為時尚早”。他認為,在整個經濟增速處在高位的同時,財政收入、企業效益、城鄉居民收入都在迅速增長。因此,這是速度和效益、質量的統一。而且在高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經濟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姚景源説:“如果説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做到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統一的話,那我想是越快越好。”姚景源指出,對個別地區、行業的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仍要高度重視;但從全局看,沒有必要討論熱或者過熱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當前不存在整體過熱問題,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7月17日,國家發改委公佈了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和其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建議。這份文件認為,“由於我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基礎日益堅實,各地加快經濟發展的熱情高漲,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支撐力量的作用會顯得更加突出。”而發表於今年4月份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也明確表示,目前經濟內在增長動力正逐漸增強,這是宏觀經濟向合理增長區間回歸的表現。
【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統計局和發改委相比,央行的態度截然不同。7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出,下半年,人民銀行要高度重視目前貸款快速增長可能引發的風險。據統計,到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達20.8%;狹義貨幣M1餘額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上半年銀行發放貸款總額已經接近了去年全年的水平。周小川表示,經驗表明,從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到出現通脹,至少有半年時間的時滯;而當通脹壓力轉移到資産,如房地産、股票及其他投資價格上,形成資産“泡沫”,其時滯可能更長,危害也更大。而及時預防和有效治理通貨膨脹,保持幣值穩定,關鍵在於中央銀行要增強貨幣政策和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做出“提前量”的正確判斷,而不是等到已經明顯出現通脹時才採取措施。
■經濟學家展開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