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經濟頭條

中國經濟慎言“過熱” 宏觀政策穩中求變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13日 10:07

  CCTV.com綜合消息:今年上半年,出乎人們意料,經受非典衝擊的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GDP增長了8.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了31.1%,是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2.9%,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值;進出口同比增長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使人們看到中國經濟旺盛的生命力。輿論普遍認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開始。但同時,一種認為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的聲音也悄然升起,並演變為一場關於中國經濟宏觀走勢的大論爭。眾多的官員、學者以及權威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都捲入到其中。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究竟出現了哪些新動向?因有效需求不足近幾年一直疲軟的中國經濟,如今真的開始“過熱”了嗎?這場論爭是否意味著執行了近6年之久的擴大內需、消除通貨緊縮的宏觀政策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權威報告: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下半年預測

  ■國家統計局: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告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從六個方面總結了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一、“非典”確實給二季度國民經濟帶來較大衝擊;二、上半年國民經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三、農業基本平穩,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四、投資、出口增勢強勁,利用外資增長較快,消費增長有所放緩;五、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六、市場物價保持穩定。姚景源指出,中國經濟上半年出現了8.2%的高增長,全年經濟運行將呈現“U”字形態勢。[詳細內容]

  ■國家發改委: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趨勢報告

  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佈200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趨勢的報告。報告指出,上半年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速度效益繼續提高,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上半年,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8363億元,同比增長16.2%,工業産品出口保持較高增幅,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經濟效益創歷史最高水平。

  對於下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的估計,發改委報告指出,我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基礎日益堅實,各地加快經濟發展的熱情高漲,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支撐力量的作用會顯得更加突出。[詳細內容]

  ■中國人民銀行:上半年金融運行情況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7月11日發佈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國金融運行出現4個顯著變化: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各項貸款增長幅度較大,各項存款增加較多,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到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餘額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7.4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餘額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的增長幅度約高於同期國內生産總值和居民消費物價增長幅度之和10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已處於一個較高水平。[詳細內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産業發展景氣報告

  這份報告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上證報聯合策劃推出,是目前由中國報業推出的首份全面跟蹤重點行業景氣走向的專業分析報告。這一報告全面分析了上半年宏觀經濟和21個行業的景氣運行情況,重點就非典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及當前經濟形勢是否過熱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並對下半年的行業和經濟走勢做了基本預測。

   2003年初開始,工業生産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通道。雖然4、5兩月景氣指數上升勢頭有所放緩,但從6月情況看,其發展趨勢未發生根本轉變。

   結合歷史運行軌跡看,鋼鐵、機械、汽車、煤炭、家電和電力等一批行業增長景氣指數的上升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兩方面特徵,是以後較長時間內需重點關注的行業 。

   預計全年工業增長仍將保持較高水平,並有可能超過2002年;非典疫情對全年工業增長的負面影響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

   從全年情況看,旅遊業將出現多年不見的負增長局面;交通運輸業和房地産業增長速度比上年將有小幅回落;航空運輸業的負增長已基本成為定局;商業與上年基本持平;電信行業增長速度將有所提高。全年服務業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回落1個百分點以上 。

   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依賴於一批高增長産業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如果其增長態勢受挫,不僅會制約中國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自然升級”的進程,而且會影響中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和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詳細內容]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在《2003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中指出,當前經濟增長繼續上升是宏觀經濟正在向合理增長區間回歸的一種表現,並不存在經濟過熱的趨勢,仍然要堅持積極而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要把握兩個重點:一是要保持擴大內需政策的連續性,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鞏固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二是要抓住宏觀經濟形勢明顯好轉的大好時機,在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上的步伐要邁得更大一些,解決制約經增長的長期性矛盾和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內在增長機制的形成。[詳細內容]

  

觀點碰撞:中國經濟是否開始“過熱”

  ■政府機關觀點不一

  【國家統計局】目前中國不存在經濟過熱問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姚景源在回答記者關於是否需要擔心經濟過熱的問題時,明確表示“當前的經濟增長是良性增長,現在討論經濟過熱為時尚早”。他認為,在整個經濟增速處在高位的同時,財政收入、企業效益、城鄉居民收入都在迅速增長。因此,這是速度和效益、質量的統一。而且在高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經濟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姚景源説:“如果説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做到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統一的話,那我想是越快越好。”姚景源指出,對個別地區、行業的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仍要高度重視;但從全局看,沒有必要討論熱或者過熱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當前不存在整體過熱問題,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7月17日,國家發改委公佈了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和其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建議。這份文件認為,“由於我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基礎日益堅實,各地加快經濟發展的熱情高漲,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支撐力量的作用會顯得更加突出。”而發表於今年4月份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也明確表示,目前經濟內在增長動力正逐漸增強,這是宏觀經濟向合理增長區間回歸的表現。

  【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統計局和發改委相比,央行的態度截然不同。7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出,下半年,人民銀行要高度重視目前貸款快速增長可能引發的風險。據統計,到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達20.8%;狹義貨幣M1餘額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上半年銀行發放貸款總額已經接近了去年全年的水平。周小川表示,經驗表明,從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到出現通脹,至少有半年時間的時滯;而當通脹壓力轉移到資産,如房地産、股票及其他投資價格上,形成資産“泡沫”,其時滯可能更長,危害也更大。而及時預防和有效治理通貨膨脹,保持幣值穩定,關鍵在於中央銀行要增強貨幣政策和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做出“提前量”的正確判斷,而不是等到已經明顯出現通脹時才採取措施。

  ■經濟學家展開爭論

   中國經濟總體均衡 但已出現過熱苗頭或局部過熱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樊綱】

  國內經濟學家樊綱是第一個站出來,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出現過熱苗頭的專家。他認為:“儘管有了非典,但今年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不是增長率不夠的問題,而是開始防止過熱的問題。”為此,7月間他先後兩次在公開場合重申這一觀點,並呼籲政府必須提前關注,進行調整。否則真正到了過熱再談這個問題,就已經晚了。

  他指明做出中國經濟開始“過熱”的判斷,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面:(1)投資增速過快。自去年下半年,投資開始加速增長,到了今年雖然出現了非典疫情,但投資依然加速。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末,投資增長速度是28%,到了第二季度末,投資增長速度到了31%;而第一季度生産資料的價格指數是5.2%,第二季度生産資料價格指數是3.4%,也就是説實際(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後)投資增長速度還要更快一些。樊綱強調,中國現在的投資增長速度應該説是歷史之最了(按照實際增長速度算),這當然要引起充分的注意。(2)生産資料價格上漲。之所以説中國現在出現“過熱”苗頭,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發生了“生産資料供給瓶頸”,生産資料的價格都在上漲。比如電力短缺,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産品的價格在上漲。這些産品價格是投資的成本,它們的上漲早晚會體現在消費品的價格上。現在中國還沒有出現以消費物價指數計量的通貨膨脹,但如果上述趨勢繼續下去,如果經濟增長又達到10%以上,如果生産資料瓶頸情況惡化下去,那麼通貨膨脹就會發生。樊綱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是很大的,但這種增長潛力一旦遇到了生産資料瓶頸,説明至少它已經接近潛力的充分運用了,不能脫離現實情況來講這個問題,畢竟某些東西目前的潛力就是這些,如果非要超越,那就是過熱。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副院長 王一鳴】

  王一鳴指出,判斷經濟是不是過熱,得有一個判斷標準,最重要的是看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否平衡,看供給的擴張是否與需求的回升相一致。從總體上説,目前還沒有出現明顯背離的情況,還不能説是出現了過熱。但另一方面,有些苗頭性問題應該引起注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一些地方的新一輪投資熱,特別是開發區熱、園區熱。今年初,地方政府都進行了換屆,新一屆政府上任後都有很多想法,都要幹事,幹什麼?存量改造和重組,難度較大,收效也較慢,於是目光都轉向搞增量,不少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儘快上項目,大量圈地,搞開發區、園區建設,這是投資快速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2)一些行業的投資熱。隨著工業生産的迅速回升,生産資料和電力供給明顯趨緊。例如,在鋼材價格一路攀升的驅動下,鋼鐵行業投資增幅迅速攀升。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投資增幅高達153.7%。從新增生産能力看,主要是中低檔次的鋼材品種,而且多為幾十萬噸的小鋼廠。同樣,在較高利潤率的驅動下,汽車行業投資增幅也比較猛,儘管市場需求上升也很快,但是不注意宏觀調控,幾年後也會形成生産能力的過剩和浪費。同樣,房地産開發也有這個問題,房地産上半年的銷售增幅很大,但內部也有結構性的問題。(3)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M2上半年同比增長20.8%,增幅高出國內生産總值與居民消費價格之和9.8個百分點,這是近幾年少有的。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上半年增長22.9%,增幅提高10.9個百分點。貸款增勢這樣迅猛,是與工業投資增幅較快、工業園區建設、房地産投資熱等有直接聯絡的。

  王一鳴指出,面對經濟中出現的過熱苗頭,當前要重視解決盲目興建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大量違法、違規佔用耕地的問題,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要控制那些污染型的小造紙、小水泥、小化工等“十五”小工業的盲目發展。同時,他認為短期內中國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問題。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趙曉】

  趙曉認為,中國經濟過熱的苗頭除了體現在貨幣增長較快、貸款增長較快以外,還體現在物價回升方面:2003年上半年消費者價格指數上升了0.6%,而2002年同期則是下跌0.8%。此外,央行還對目前的狀況發出了提升風險警戒級別的紅色信號。當這些因素聯絡在一起的時候,趙曉的總體判斷是:“目前的經濟總體正常,但出現過熱苗頭。”

  【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 胡祖六】

  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有前一段時間非典的影響,但中國經濟仍處於健康快速發展狀態,總體來看沒有出現泡沫成分,但在局部有可能出現過熱。

  胡祖六稱,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並沒有出現嚴重失衡跡象,消費物價通貨膨脹率尚不到1%,國際收支比較穩定,經常賬戶處於盈餘狀態,人民幣匯率穩定堅挺。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比較均衡,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達到10%左右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

  但胡祖六同時強調,政府應當警惕經濟可能出現的局部過熱。由於目前國內房地産業的投資增長很快,有些城市的房地産價格上漲過快,房地産信貸在銀行資産中的比例急劇增加,一旦房地産價格有所調整,將對銀行體系乃至宏觀經濟造成風險。此外,由於國內外汽車廠商大幅增加對國內汽車業的投資,有可能造成汽車産能過剩的風險,雖然汽車需求也在上升,還是有可能引發汽車工業的投資泡沫。

  【中國社科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汪同三】

  汪同三指出,中國經濟上半年8.2%的增長率確實是個好數字,但在中國宏觀經濟總體過熱的表面現象之下,是結構問題的惡化。首先,是國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結構的惡化。中國經濟增長得很快,而居民收入的增長卻遠遠低於經濟的增長,一些農民的收入甚至還有所下降。其次,是消費與投資之間結構的惡化。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了30%,而如果用社會商品零售額的增長來表示消費情況的話,我們的消費才增長8%左右。這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第三,産業結構的惡化,最嚴重的産業結構惡化出現在第二、三産業之間。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不得不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的實施使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的增長速度拉開。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第二産業的增長速度是10%左右,而第三産業的增長速度只有5%。

  汪同三認為,中國的GDP增長從去年的7%左右一下子增長了一個百分點,這樣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這就説明中國的國民經濟運行中肯定有某些因素或某個環節出現了比較突然的變化。投資方面的過熱跡象就是需要人們引起足夠重視的環節。中國的投資過熱主要表現在金融業膨脹過快:貨幣供應量增加、貸款增加。今年上半年貸款的增加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增加的數額。今年全社會對固定資産的投資的增長已經達到30%以上,速度之快,專家們都始料未及。

  中國經濟是否“過熱”,不但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同樣也引發了國外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的評論。7月15日,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華盛頓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明確指出,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世界著名經濟分析師、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喬納森加納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過熱苗頭,但過熱苗頭並非體現在通貨膨脹方面,而是體現在投資和信貸的快速增長方面。他認為,目前中國在政策上面對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應對經濟增長中出現的過熱苗頭。

   中國經濟面對的緊縮壓力大於通脹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 鄭超愚】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鄭超愚教授認為,今年上半年8.2%的發展速度非常正常。2001年到2005年是中國經濟的擴張期,GDP的增長應該保持在8%至9%的發展速度。他指出,中國的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時期,但這段時間不會太長,所以現在沒有必要陷入對數字的恐慌。對於中國來説,高速增長非常必要。中國即將迎來老齡化社會,在向這種社會形態過渡之時,要抓緊這段時間快速進行財富的積累,為以後打基礎、做準備。當今中國正處在擴張的高速發展時期,所以保持住這種勢頭,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擴大我國的經濟規模,爭取使經濟上一個新臺階。

  另外,鄭超愚還提醒説,經濟的過冷或過熱是一個水平概念,而經濟的擴張收縮是一個速度概念,此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用發展速度來判斷經濟的過冷或過熱。在政府的政策取向方面,鄭超愚認為,中國要繼續保持擴大內需的政策,實行積極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繼續發行國債,擴大對公共産品的投資。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宋國青】

  宋國青是最早指出中國經濟已經處於通貨緊縮狀態的經濟學家。對於目前中國經濟是否面對通脹壓力,他認為目前居民消費價格回到負數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貨緊縮是否回歸,則取決於官方的政策。言下之意,中國的經濟增長還屬於政府拉動型,貨幣供應過快只是造成通脹的相關因素之一,如果央行收縮信貸,並採用其他4項政策,即提高匯率、減少出口、提高外商投資優惠、減少財政赤字,那中國就沒有什麼通脹不通脹的問題。

  但關鍵問題是現在的時機是否合適,也就是説,如果中國的經濟還沒有徹底走出通貨緊縮,那麼採取“急剎車”的措施,對中國經濟來説成本和代價將更大——陷入更嚴重的通貨緊縮,而同樣日趨嚴重的就業問題將雪上加霜。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主任 徐宏源】

  徐宏源認為,目前還沒有跡象説明經濟過熱。一般來説,中國的物價指數在3%以內算正常,而現在物價指數才0.3%。如果採取過熱的措施,就業的壓力就更大——從宏觀上,經濟增長的落腳點就是就業。他擔心,如果急剎車,“就等於砍掉就業機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主任 魏加寧】

  魏加寧特別強調,中國經濟目前主要是結構問題,而不是增長速度的問題。他指出:“即便是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出現過熱,也要把泡沫和過熱區分開來,把風險與過熱區分開來。”

  

中國宏觀經濟新形勢下的政策趨向

  眾多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對於中國經濟是否開始“過熱”的爭論,是否會影響政府高層的決策?在中國執行了近6年之久的擴大內需、消除通貨緊縮的宏觀政策會不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相關政策措施出臺 控制經濟領域局部過熱

   控制土地開發熱 五部委整治土地市場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經濟出現過熱苗頭的一個表現就是一些地方出現的開發區熱、園區熱導致投資熱。新換屆的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儘快上項目,大量圈地,搞開發區、園區建設。

  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在3天之內連著下發了兩道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的命令:《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緊隨其後,國務院又在7月31日召開全國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電視電話會議。從8月上旬開始,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監察部、建設部、審計署5部委組成10個聯合督察組,用兩個月的時間對全國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進行檢查。[五部委將整治土地市場 督察組部長親自督察]

   央行出臺“121”文件 控制房地産過熱傾向

  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房地産投資增幅過高、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房價上漲過快以及低價位住房供不應求和高檔住宅空置較多等結構性問題。部分地區的商業銀行為了搶佔市場份額,違反有關規定,放鬆信貸條件,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部分地區房地産投資的過熱傾向。針對這一問題,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産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也就是業界所稱的“121”號文件。[央行房貸新政策拉開房地産市場大變革序幕]

  另據報道,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司副司長叢明7月5日在暨南大學作學術報告時透露,國務院將針對房地産、汽車和鋼材三大領域投資過熱的現象出臺相關的嚴控措施。他透露,國務院接下來將制定相關措施,加大對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對房地産、汽車、鋼材等領域的投資進行結構性調整,嚴控高檔住宅樓、寫字樓的投資。

  ■判斷經濟形勢 宏觀政策穩中求變

  對於中國經濟是否開始“過熱”的爭論同樣也振動了上層,6月24日,國務院曾召集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的官員和經濟學家座談,對中國經濟整體走勢進行判斷,並聽取下半年經濟政策意見。7月2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確定了對宏觀調控的態度以穩定和連續為主。據悉,今年下半年經濟政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大力解決就業和農民收入的問題。這説明,以擴大內需、消除通貨緊縮的宏觀政策近期不會有太大的動作,更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面對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新形勢,已經延續6年之久的宏觀經濟調控模式也不可能紋絲不動。前面提到的有關控制土地開發熱的政策舉措,以及針對貨幣信貸快速增長央行採取的控制房産信貸等一系列控制信貸資金的措施,都表明了今後的宏觀經濟政策將穩中求變。

  從總體來看,這種穩中求變的觀點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和官方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他認為,對經濟形勢不要急於下結論,在政策上也不宜急於採取大力度調控措施,可以局部微調。如果調控力度過大,會影響到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景氣預期,這不僅不利於解決存在的問題,而且也不利於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現在的政策重點,應該是適度微調,調整投資結構。按照“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增加社會領域的投資,包括公共衛生、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各種應急能力建設、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增強政府投資的公共性。貨幣政策也要注意貸款結構的調整。最近銀行也在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對房地産投資加強審核。從貨幣政策委員會的立場看,也是希望適當降低貨幣投放量。應該説,這些微調措施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是積極的。

(編輯:小荷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