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經濟半小時

三峽移民,你在他鄉還好嗎?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02日 22:17


  6月2日,三峽大壩下閘蓄水進入了第二天,壩前水位已經超過海拔110米。這次蓄水對三峽工程意味著它的兩大重要功能:發電和通航即將實現,工程也將進入第三期,也就是最後階段的施工。到6月15日,三峽大壩關閘蓄水之後,三峽水位將上升到135米高程,大壩上遊400公里,所有海拔在135米以下的江邊城鎮將永遠消失在三峽水庫中。對已經搬遷的70多萬三峽移民來説,儘管他們現在已經天南海北,各處一方,但見證這一滄田變化的心情卻是一樣的。記者在三峽現場以及湖南、江蘇等地進行了採訪。

  在正式蓄水前一週的時間裏,三峽庫區的水位已經持續上漲了近30米。這些天,秭歸縣的很多老人天天都來看水,他們在三峽邊住了一輩子,這樣高的水位他們從來都沒見過。

  湖北省秭歸縣三峽移民王先剛:“每次發大水只有現在的135米水位(過去發大水),最多到70多米。韓啟造老人過去是茅坪鎮中學的老師,1993年,他們全家成了三峽的第一批移民。現在他親眼看著過去的家園正在一點一點被江水淹沒。

  記者:“現在你看著你十年前住的房子馬上被淹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樣子,能跟我們説一下嗎?”

  韓啟造:“不能提這個事,我認為好。我們現在早就安居了,我看現在問題不大,國家需要建設大壩,我一點都不留戀。”

  現在的生活讓秭歸人不再留戀以前的家園,但是江邊的這些土地人們還是不捨得放棄。就在鳳凰山的山坡上,向長淮和韓啟珍老兩口正忙著平整這塊剛剛收穫的菜地。

  記者:“6月15日以後,這個水就到這兒了,就到你跟前了吧?”

  韓啟珍:“也涼快啊,好釣魚。”

  記者:“不影響你們種地?”

  韓啟珍:“不影響,還好些吧。”

  在這次蓄水的過程中,這幾塊耕地還不會受到影響,但是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這裡將在五年之後被淹沒。韓啟珍並不擔心那個時刻到來,因為他們早就為自己做好了打算。

  韓啟珍:“國家搞建設我們怎麼不歡喜呢?肯定歡喜,前人栽樹後人歇涼,對後人造福。”

  記者:“那你們以後怎麼辦呢?”

  韓啟珍:“我們以後跟他一起吃生活費,他有生活費,他一個月退休金有四、五百元。”

  記者:“那地就不再種了?”

  韓啟珍:“地不種了,上年紀了,也種不了地了。”

  在湖南省衡南縣一個三峽移民的家裏,10多位三峽移民正聚在一起收看三峽下閘蓄水的電視直播節目。

  這位60多歲的老人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去年,他利用自己的寬敞的新家辦起了農民文化活動中心。早在幾天前他就通知周圍的三峽移民在6月1號一起收看三峽下閘蓄水的電視節目,這天大夥來的特別早。

  湖南省衡南縣移民:7點多就來了 ,特別興奮,我姐姐都沒吃飯。

  據了解,衡陽縣接受重慶忠縣移民705人名,是湖南省接收移民最多的縣。自2001  年8月離開三峽老家後,在電視上看到新的三峽,大家別有一番感慨。

  三峽移民:“三峽的山、三峽的水、三峽的親人我們都特別留戀。”

  雖然留戀家鄉但是他們同時表示,更願意在現在的地方安居樂業,蘭儒富老人表示,移民到湖南後家庭更加富裕了,他告訴記者他的收入比去年增加好幾倍。

  移民扎堆看電視,移民幹部乘機徵求意見,衡南縣移民局長的小本子記了好幾頁,                

  據了解,在6月1號這一天,衡陽縣移民部門的人員參加了31移民小組,和移民一起收看電視直播節目。

  湖南省衡南縣移民開發局局長李安春:“我們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都要和移民一起座談,我們把他們的想法傳達到各個有關部門。”

  在位於黃海之濱的江蘇東臺市海豐鎮落戶的三峽移民共有92人,6月1日大清早,在海郾村附近的十幾戶三峽移民便相約來到冉茂國的家中來共同關注三峽大壩下閘蓄水這一歷史性時刻。

  冉茂國和他的22戶同鄉們是1年前從三峽庫區的重慶市雲陽縣磐石鎮搬到江蘇省東臺市海豐鎮的。三峽大壩下閘蓄水,他們曾經生活的故鄉磐石鎮將永沉水底。移民們告訴記者,儘管家家都有電視,可今天他們還是願意聚在一起,重溫一下鄉音。在他們家鄉的磐石鎮,有塊獨一無二的大石盤,有一華里多長,現在庫區的房子已經拆了,土地也淹沒了。今天大家真想,再看看家鄉的那塊大石盤。

  東臺市三峽移民:“石盤是最留戀的,像我們幾個組在那個地方打糧食,那個石盤挺大的。淹沒了家鄉是有點傷感。”

  記者了解到,今天專程趕來的移民很多都是從別的村子來的。他們天剛亮就起程了,最遠的騎摩托用了1個小時。和平日裏聚會不同,今天他們説笑的少了,看起電視來也格外的認真。

  從孩子嘴裏我們已很難聽到三峽的口音,但記者還是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心中的三峽情。

  東臺市三峽移民孩子:“這一天我們是終身難忘。135米底下的水位以後再也看不到了。我們是終身難忘,但是我心裏很高興。”

  移民們告訴記者,今天很遺憾,因為沒有能夠看到他們家鄉的大石盤。大家心情都很複雜,雖然觸景生情多少有些傷感,但是看到三峽大壩下閘蓄水,他們還是很高興的。

  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後,水位將上升到海拔175米高程,淹沒土地600多平方公里。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113萬人最終要告別家鄉,遷徙到別處。讓上百萬的移民安家立業被公認為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三峽移民大規模舉家搬遷從1999年起就在持續發生,到現在已經有72萬三峽移民離開了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這個畫面是三峽移民帶著他們那裏特有的黃桷樹搬遷到外地。其中有14萬人搬遷到了離開家鄉很遠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11個省市。目前三峽移民第一二期任務已經順利完成,累計搬遷安置移民72萬人,佔規劃移民總數113萬人的64.3%,另外,幾天前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繼續做好三峽工程庫區移民外遷安置工作,並決定三峽工程庫區再增加外遷移民25300人,他們將繼續遷往原來的11個省市地區。由於三峽移民工作關係到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到目前為止三峽水庫移民搬遷安置投資了376.7億元,佔已經完成的三峽工程總投資的41%。

  從1993年開工至今,三峽工程已完成投資910億元,三峽工程預計總投資額為1800億元,而目前一半的投資額已經完成了三峽的大半個工程。在910億元的投資中,三峽樞紐工程即大壩、電站、船閘等工程建築物的投資佔415.5億元,另外,支付銀行貸款利息118億元。

  因為地理環境的制約,三峽地區風光雖美,卻也是我國比較貧困的地區。在庫區1600萬人口中, 貧困或剛剛脫離貧困的人口占到了80%。為了讓這些移民外遷的同時擺脫貧困,有14.2萬名移民被先後安排到了上海、江蘇、安徽、湖南、廣東等比較富裕的地區。三峽移民在面對新的家園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將發生哪些改變呢?

  從2001年8月起,湖南省接受了來自重慶忠縣的5051名三峽移民。當初安置這批三峽移民的時候,國家提出的要求是: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現在這些移民在湖南生活快兩年了,他們的生活狀態達到了這個標準嗎?

  衡南縣是湖南省接受三峽移民最多的縣。在採訪前,記者曾經看到一些移民原來住宅的照片,房屋大都是低矮的舊房,記者首先關注的就是,移民現在住怎樣的房子呢?

  湖南省衡南縣三峽移民高大榮:“裏裏外外的有幾間,有3個臥室。家裏還挺空的,掙了錢還沒再往裏添點,因為現在就我和她兩個人在家。”

  高大榮兩口子住的是100多平米的小樓。房子還真顯的有些空。走遍衡南縣,記者看到幾乎所有的三峽移民的住房都是2層小樓,據了解,三峽移民中大多來自貧困縣,這樣的樓房蓋起來至少要6萬元以上,他們能買得起嗎?移民陳宗澤家同樣住著兩層小樓。

  記者:“這個房子總共你花多少錢?”

  湖南省衡南縣三峽移民陳宗澤:“2萬2千500元。”

  記者:“這房子整個要蓋起來的話,你覺得2萬多元錢能蓋起來嗎?”

  湖南省衡南縣三峽移民陳宗澤:“在這個地方可能造價要高些。國家已經補助了。他們花320元一個平方米。我們移民(每平米)只花250元,其餘的都是國家政府補貼的。”

  岳健是衡陽市移民開發局局長,他告訴記者,實際上政府補貼的遠不止這些。

  湖南省衡陽市移民開發局局長岳健:“像這個房子在建的時候大概每棟房子就是7萬多元錢,移民過來以後覺得滿意簽訂協議,但是他們自己只承擔了2萬多元。我們各級政府另外給他補助了5萬多元錢。另外每家都搞了個水井,電也是通到每家每戶,還有給他們搞了有線電視,95%以上的都裝了電話。”

  這些鏡頭是當時重慶移民剛到衡南縣的場面,每個人拿不了多少東西,記者看到,許多移民家裏已經是家居電器樣樣齊全了。

  陳宗澤:“我們來的時候只有衣服和被子,連桌子、椅子和床都是政府買的。”

  搬已經搬出了,穩也穩住了,家庭收入怎麼解決呢?記者看到,移民高大榮除了種大棚蔬菜,還專門建了寬敞的豬圈。

  記者:“你這些豬要全部都賣了能賣多少錢?”

  高大榮:“全部賣要2萬多元錢。”

  記者:“以前養過嗎?”

  高大榮:“以前在家沒有養過。”

  養豬同樣是移民唐春瓊家主要收入來源,很快,她就有100多頭豬要出欄。

  唐春瓊:“去年7月份我養了80多頭,現在有180多頭。”

  記者採訪到的10多家移民都是採取了種植蔬菜和養良種豬的方式,投資往往都在     

  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剛剛移民過來為什麼他們敢做這麼大的投資呢?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份文件。

  移民:“這是縣政府給我們的移民生産開發獎勵辦法。”

  記者:“這個獎勵辦法是什麼意思?”

  移民:“你搞這個養豬、養鴨、養雞、種蔬菜等各行的(獎勵辦法)都印刷在這上面。”

  記者看到,移民最歡迎的這份文件詳細的列出了移民種植養殖和其他經營的獎勵辦法,簡單地説,移民種植養殖的量越大,獎金越多。

  湖南省衡南縣移民開發局局長李安春:“就是這樣的政策,凡是他發展得越多,養得最多,種得最多,我們獎得就最多,就是種扶持政策。他越富,我們越扶。”

  移民陶建國家裏養了1600隻鴨子,根據獎勵辦法,2002年縣政府發放獎金800元,移民張賢安買了中巴車搞短途客運,當地政府一次獎勵800元,移民蘭儒富在家裏實行養豬養魚蔬菜高效種養,2002年獲獎金5000多元,甚至他家新建沼氣池也得了1000元獎金。在衡南縣,所有三峽移民在三年內不需要交納農業稅。

  記者:“你這個農業稅幾口人一共一年裏免交多少?”

  高大榮:“一年就免800多元。”

  記者:“免幾年?”

  高大榮:“三年。”

  湖南省衡南縣縣長黃國華:“農業稅、特産稅,我們是免三年。個人所得稅是免兩年,去年就是免了的。讀書、學校裏的增容費不交,另外還是免一年的學雜費。”

  獎勵移民多種多養,當地政府還出臺了一幫扶政策,實行3個當地能人幫一個的政策,一方面為移民傳授高效作物和家畜養殖技術,另一方面引導他們科學種養,避免市場風險。記者還注意到,移民貸款更加方便了。

  唐春瓊:“今年又貸了9500元,利息就是他們移民局(政府)幫我們出了,幫我們貼息,不用出利息。

  記者:“是不是就只有三峽移民能享受這個待遇?”

  唐春瓊:“只有我們三峽移民才享受。”

  據了解,衡南縣的對三峽移民的政策,整個湖南省都在實行。

  湖南省移民開發局局長熊金香:“湖南省一共接收了5051名三峽移民,省財政和省直部門直接投入的資金就超過了3000多萬。另外還有市縣兩級政府和基層對三峽移民幫扶投入的資金大概人均接近1萬元錢。”

  江蘇省東臺市是接受三峽移民最為集中的縣市之一,2001、2002年先後安置兩批三峽移民共1721人。如今第一批移民已經落戶東臺兩年多了。從長江三峽,舉家搬遷到千里之外的黃海之濱,他們如何面對這種命運的變化?他們現在是否習慣了異鄉的生活呢?

  東臺市的三峽移民中有位市人大代表叫熊仁清,生活在三倉鎮聯北村,他很能幹,在群眾中口碑很好,記者決定首先去拜訪他。正巧熊仁清夫婦都下地幹活了,80多歲的父母正在小院裏剝蠶豆。

  記者:“生活習慣嗎?”

  江蘇省東臺市三峽移民:“習慣,活得很好。”

  在蔬菜大棚裏,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熊仁清夫婦。熊仁清告訴記者,在三峽庫區他們從來沒有種過大棚,大棚蔬菜是剛學會種的,不過今年青椒的行情不錯,2畝多青椒已經收入6000多塊。熊仁清還種了3畝多的西瓜,家裏養了豬、養了蠶每天都十分忙碌。

  熊仁清説,他來江蘇東臺后土地比以前多了,這裡交通便利,副業也很快搞起來了,儘管去年的生産還在摸索期,可一年下來人均收入還達到了3000多元,比起家鄉提高了不少。

  江蘇省東臺市三峽移民熊仁清:“種田的話比老家還合算一點,就是種大棚經濟效益還是高一點。”

  記者:“在老家不種大棚嗎?”

  江蘇省東臺市三峽移民熊仁清:“老家沒有。”

  記者:“大棚一開始就會種嗎?”

  江蘇省東臺市三峽移民熊仁清:“隔壁鄰居教的。現在我感覺在這裡比老家要強些。”

  在東臺的首批移民中有位殘疾人,他叫李品國。身居異鄉的他生活會怎樣呢?見到李品國時他正在大棚裏喂雞苗,他的鄰居告訴記者,李品國小兩口特別的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江蘇省東臺市三峽移民李品國:“現在我什麼都能搞,這個大棚油紙都是我自己能搞了。”

  在移民到江蘇前,王庭雲夫婦一直在廣東打工。自從搬到東臺市許河鎮,他們就再也沒有外出,憑藉會釀酒的手藝,王庭雲在家裏開起了造酒的作坊,酒糟還喂了20幾頭豬。王庭雲的哥哥家就在隔壁,兄弟倆互幫互助,聽説今天三峽大壩下閘,兩家人決定聚在一起祝賀一下。

  江蘇省東臺市三峽移民王庭雲:“三峽今天合閘,我們祝賀一下。”

  在三峽移民過程中,覃敬明曾經是有名的釘子戶。來到他家記者首先看到的是,老覃釘在屋樑上重慶、江蘇兩處住房的門牌。如今覃敬明靠養豬致富,規模已接近200頭。他把嫁到湖北的女兒一家也遷了過來,兒子在當地娶了媳婦。知道記者是來了解三峽移民生活的,老覃特意給我們介紹了他寫的一副對聯“離故土開拓創新謀發展,迎新春與時俱進跨小康。”

  在江蘇東臺市,記者走訪了全部的5個移民鄉鎮,採訪移民15戶。在這裡,記者看到了移民們勤勞的身影和燦爛的笑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數字,2002年東臺市的三峽移民人均收入都超過3000元,比移民前翻了接近一番。

  江蘇省東臺市移民辦副主任何正祥:“移民總體情況很好,情緒穩定。生産生活正常,初步融入當地社會,正逐步走上勤勞致富道路。據初步了解,我們的移民絕大多數已經接近或者達到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長江水黃海水江海交融,這是東臺市三峽移民對移民生活的概括。他們認為,移民最大的結果是移掉了落後,走出了貧困。不過,這14萬外遷移民在目前70多萬三峽移民當中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移民在庫區附近就地進行搬遷安置。和外遷移民相比,這部分移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嗎?他們是否也能擺脫貧困呢?

  距離三峽大壩最近而被當地人稱為三峽壩首第一縣的湖北省秭歸縣,被淹沒的土地面積將佔到了全庫區被淹面積的10%左右。過去秭歸就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説法,沿江大片土地被淹後,安置在這裡的移民靠什麼生活呢?

  茅坪是三峽大壩上遊的第一個碼頭,也是三峽開始蓄水後第一個被淹沒的碼頭。

  宜昌茅坪港埠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謝先雲:“原來的茅坪港在68米以下,也就是説    

  原來的茅坪港現在是在水下30多米的地方。”

  在老碼頭沉入水底的同時,一個新的茅坪碼頭開始投入使用。海拔175米是三峽工程全部完成後的蓄水高度。在三峽完成蓄水之前,從茅坪碼頭的候船大廳到躉船有近百米的落差,在這段時間裏,有四輛纜車將承擔起來回運送乘客的任務。而上百級的臺階也將把水位上漲的速度記錄下來。

  從茅坪出發,沿著長江往上20多公里就是秭歸老縣城的所在地──歸州,這座古鎮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但是隨著三峽蓄水的開始,古歸州的歷史將在這裡畫上句號。6月15日,一期蓄水完成後,這一片廢墟將永遠沉入江底。而留下來的建築,也將在二期蓄水開始之前陸續拆除。現在仍然有兩千多人住在這裡,他們或者忙碌、或者悠閒地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

  古鎮將不復存在,但是一個新的歸州鎮已經在地勢更高的地方初具規模。這個新城鎮的建設將歸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軌道。

  湖北省秭歸縣歸州鎮黨委書記鄭之問:“沒有三峽工程可以説再建一個這樣的鎮是不太可能的。靠歸州的實力,靠我們縣這樣的經濟實力不太可能。”

  據鄭書記介紹,移民們自己出資建造起了風格統一的建築。

  記者:“準備將來在這裡幹什麼呢?”

  移民李建學:“自己做生意也可以,因為自己(把房子)蓋起來了,就是自己的財産了。”

  秭歸縣有47300個農民因為三峽工程而成為移民,他們遷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中,外遷安置17428人,後靠安置也就是就地搬遷12404人,自謀職業安置9473人。

  在歸州新鎮的這條商業街上,有一家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的服裝店,這家店的老闆就是三峽庫區的移民,六年之前,她還在江邊以種柑橘為業。

  移民彭銘:“讓我們搬的時候,當時不知道以後是個什麼情形。現在能夠自謀到一個職業,覺得心裏還有一種比較踏實的感覺。作為我來説,我覺得比過去過得還富裕一些。”

  當地人説的柑橘其實是臍橙,臍橙是秭歸縣重要的支柱産業,對那些不願意自謀職業的農民來説,臍橙更是他們的命根子。於是在自己搬遷之後,很多農民把臍橙樹也搬了上來。

  移民李正立:“三月十幾號栽的,到這有兩個多月時間。

  記者:“像這樣的話,這樹活了嗎?”

  移民李正立:“這個能活。發青的這樣就已經活了,今年栽的都能活。”

  過去,秭歸縣有12000畝臍橙種在三峽蓄水線以下,現在已經有11000多畝臍橙被搬了上來,政府給的政策是每棵樹補償20元。那麼,在移植大樹和重新育苗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李正立的賬是這樣算的。

  移民李正立:“種苗子不同,種苗子就是嫁接栽小苗子,那個要六年。我移一棵樹,三年可以。每一棵樹到第四年可以結二、三十斤柑橘,那是有保證的。

  記者:“移大樹就要比你從種苗子開始要合算得多?”

  移民李正立:“那當然了,早三年就早了好多了。早結90斤柑橘,我們賣8角錢1斤,90斤乘以8角錢就是72元錢,一棵樹早收益72元錢。”

  據三峽建設委員會提供的數字,目前三峽庫區已經累計移民70多萬人,各地移民已經基本具備了生産生活條件,三峽的二期移民按照原定計劃完成。

  三峽移民獲得的補償投資達到了400億元。而三峽電廠八月份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後,每年還將從電費收入中拿出一定資金,對三峽移民生産發展進行後期扶持。

  (《經濟半小時》記者馬洪濤、王朝陽、衛東、嚴靜峰)

(編輯:楓聆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