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催生“網絡經濟”(2003.05.28)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8日 23:47
主持人:由於“非典”疫情的出現,人們都盡可能地避免直接接觸,網上購物、家庭在線辦公、電子貿易似乎在一夜之間流行起來,使瀏覽新聞、聊天、收發電子郵件這網上沖浪的“老三樣”失色不少,“非典”疫情在無意間造就了網絡經濟繁榮的春天。那麼,網絡經濟的繁榮會持續多久呢?網絡經濟是否引發了企業經營、商家的服務等方式的改變呢?今天我們話題就圍繞“網絡經濟”展開討論。參與我們話題討論的是信息産業部電子信息研究院副院長龔曉峰先生。
有人説,“非典”疫情除了給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帶來損失外,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經濟生活方式,給一些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們首先來看一段記者的報道。
田先生是用友軟體北京分公司的一名銷售部經理,從4月20號開始,他和公司其他員工一樣,開始在家裏辦公。作為銷售人員,田先生的主要任務是為他管轄的幾十家客戶提供跟蹤服務,由於“非典”疫情,他不再為客戶提供面對面的上門服務,而是開始依靠網絡和客戶溝通。
用友軟體北京分公司銷售部經理田先生:這個期間我見不著客戶,就通過CRM系統,也就是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了解客戶要什麼,我們可以給客戶做什麼,包括根據客戶需要,協調公司內部資源。通過網絡主要是辦公需要和日常生活需要,收發郵件、看看新聞、上網購物,還包括一些網上的電子遊戲,都可以看一下。
“非典”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消費習慣。為了減少與人群接觸,降低“非典”感染的可能,人們越來越多的使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通訊手段,“非典”疫情爆發後,網絡教育的利用率大幅增長。從5月7號開始,北京市中小學生繼續放假兩周,但他們的學習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
北京回民學校初二年級學生陸柯米:這期間,老師把我們在學校裏沒有學到的一些知識和一些指導傳到網上,然後我們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
雖然學生們不用到校上課了,但由於要錄製網上學習課件和網上答疑,老師們還是和平常一樣準時到校。
北京回民學校校長王靜:改變了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學習方面是非常好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校的網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作為六大運營商之一,網通集團有著經營視頻會議的能力和資格。最近他們發現,以前這項很難推廣會議電視的業務現在卻很紅火,僅北京地區,近一個月業務量就增加了兩倍。
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網管中心副總經理張光生:以前是20余次,從我們最近統計來看,一個月增加到六、七十次。
不僅是會議電視、網絡教育,網上聊天、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拍賣等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非典”時期,以互聯網為媒介各種網上活動多了起來,4月30日結束的第93屆廣交會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今年的廣交會網上洽談平臺接受全球點擊數超過了5900萬次,比上一屆增長了48.1%。“非典”在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方式的同時,也使許多企業的管理、營銷模式發生了變化,有專家説,“非典”催生出“網絡經濟”或稱“非接觸經濟”。
主持人:這場“非典”疫情確實讓我們大家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那麼“非典”疫情一方面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帶來了不少的損失,但是有關專家也提出它催生了“網絡經濟”或者叫“非接觸經濟”,您認為這個新名詞——“非接觸經濟”,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和我們過去熟悉的網絡經濟有什麼樣的聯絡呢?
龔曉峰:我認為“非接觸經濟”主要是建立在現代基礎之上的,以信息技術為平臺,實現人與人之間不通過直接的接觸,就可以達到目的的經濟活動方式,它是網絡經濟的衍生和提升。實際上它是網絡、計算機、通信、消費類電子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覺得它的範圍比過去的網絡經濟更寬泛,涵蓋面更廣泛。
主持人:這樣很寬泛的概念,在目前的情況下,可以説是綜合了我們過去所熟知的許多的網絡、通訊等等這些資源的整合。從目前情況來看,您覺得對我們過去已有的信息資源、網絡資源的整合之後,他們在這一次應對 “非典”疫情方面,表現怎麼樣?您怎麼評價。
龔曉峰:實際上我覺得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大家看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專家領導,通過手機、短信、可視電話、互聯網,與後方以及其它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這種接觸在抗“非典”的過程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其它的方式,像我們的廣播電視等等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技術我覺得包括像醫療電子,比如説我們測體溫,零點幾秒,最慢的可能一秒就能把你的體溫測出來,這樣的話,很多單位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防“非典”的目的。
主持人:很多學校、很多的地區都採用了比如説網上課堂、空中課堂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您覺得我們已有的網絡資源、信息資源還有哪些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呢?
龔曉峰:我個人認為在我們抗“非典”的過程中,或者説我們在兩手抓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有一些方面凸顯不足,比如説我們有些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知識建設還需要加強,它的速度還不夠快。
主持人:就是我們説的帶寬不夠。
龔曉峰:有一些産品技術不太成熟,産品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改善,一些服務也跟不上,應急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比如説像可視電話,如果我們在以前就把這些技術問題解決了,在這次抗“非典”過程中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很多家庭在此之前沒有安裝寬帶,甚至沒有安裝電話,有些農村地區、邊緣地區的人甚至來不及買手機,這就對我們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信息資源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您覺得我們涉及到網絡經濟的行業或者是企業,他們在這一次的“非典”疫情當中是不是可以發現一些新的市場機會呢?
龔曉峰:是的,實際上我覺得危機也可以變成商機,危機也可以變成契機,比如説我們的企業就可以根據目前這種特點,創新營銷方式。那麼同時,我們的企業要更多的考慮將産品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如果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變成了我們生活工作必備的部分,我相信它絕對是一個産業,是一個大産業,也是一個大商機,比如説剛才講到的可視電話、數字電視,我相信以後這個産業會發展,我們選擇的空間更大,再比如説我們的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甚至像汽車電子這樣的産業也會大發展,再比如説我們的政府也可以實現小政府大社會這樣的規模,那麼將來可以形成網上政府、電子政府、電子政務。現在我們北京地區電子報稅70-80%都是網絡來完成的,這樣減少了企業的成本,降低了“非典”的風險,政府可以説也降低了成本。
主持人:“非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思考。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就有一些業內人士説出了他們最近的感悟。我們一起來聽聽。
信息産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季金奎:對現在一部分人來説是不得已而為之,還不是説我們整個網上辦公、網上處理政務很成熟,但是可以肯定,通過抗擊“非典”這一場鬥爭以後,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會有一個促進改變。
用友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曾志勇:即使“非典”過去以後,也會改變我們的工作。儘量用互聯網來做,反而成本會更低。在互聯網上,成本就非常的低,反而全面了解,更加有效。
同方光盤股份公司副總裁劉學東:我向全社會大聲疾呼,通過“非典”這件事情,能夠迅速的推動我們國家的網絡化信息化,能夠極大的儘快的提高我們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科技創新能力。
主持人: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這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某種程度上可以説給我們信息産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前不久,溫家寶總理也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推進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網上文化娛樂等等領域的産業的發展,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那麼龔院長,您覺得在目前這樣一個市場情況下,從政府主管部門這個角度來説,如何來推動和規範這種信息消費市場發展呢?
龔曉峰:我覺得是政府要做好的工作,甚至是各級政府,主要是下面幾個方面:第一,政府要為這個産業、為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創造良好的環境,你比如現在以信息服務、網絡服務為主,這種情況下就要求立法解決誠信制度、信用信息的問題。過去我們直接接觸都有可能出現坑蒙拐騙的現象,那麼現在非接觸為主的這種方式,就更加呼喚我們的誠信體系、信用體系,政府需要出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我個人覺得包括電子商務法、電子簽名法、振興信息産業等等這樣的法律。第二,我們要為企業創造做大、做強的機會。第三,政府要倡導信息文明、網絡文明。我個人覺得社會主義信息文明,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機組成部門,我們要用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信息內容去引導青少年,引導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引導我們全社會。第四,我們政府可能要進一步推動前面講到的信息資源的整合。信息資源的整合和信息産業的發展,是進一步貫徹十六大提出來的信息化代表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這可能也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主持人:那麼因為這場“非典”疫情使得大家儘量減少面對面接觸的方式,不能夠出門,導致網絡經濟或者叫做非接觸經濟不斷火熱的狀況。那麼,會不會在疫情控制以後很快趨冷,您覺得我們現在“網絡經濟”的發展究竟怎麼樣?
龔曉峰:災難終將過去,“非典”會得到控制。我覺得信息技術時代才剛剛開始,我們剛剛步入信息社會,這是一個潮流,是一個趨勢。我們首先考慮我們的國家是個發展中國家,考慮到收入的問題,所以我們的企業一定要根據幾大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不同行業的差別,來提供一些個性化的需求。我們的IT業才剛剛開始,我認為,包括我們所謂的手機普及率、固定電話普及率、計算機普及率,甚至今後的可視電話的普及率,跟國際上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時孕育著大量的商機,所以我個人對信息技術、對信息産業是持非常樂觀的態度的。
主持人:誰也不曾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竟然輕易改變了我們早已格式化的網絡生活,在無意間還造就了網絡經濟繁榮的春天。但是,針對目前“網絡經濟”的繁榮現象,有業內人士指出,單從數字上來看,網絡經濟此次“井噴”可喜可賀,但這些光環依然遮掩不住積澱已久的諸多“硬傷”,如果不解決信息化應用中的技術實用性差、整體發展不平衡、網上交易缺少相應保障手段和法律規定等問題,網絡經濟也只是“虛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