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nfcmag.com
01-18-2008 16:59
一些外國人認為,生活在中國如同乘坐高速火車,列車前進方向明確,乘客卻不知道下一個拐彎的地方。新西蘭人埃德溫·馬厄(Edwin Maher)就是這樣一位乘客。
他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工作了20年,是墨爾本眾所週知的電視主持人。2003年的一個偶然事件讓他來到北京,加入中國政府50萬之眾的境外專家隊伍。2004年,他成為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CTV9)第一位洋面孔新聞播音員。他的亮相被海外媒體看成共産黨國際宣傳策略的重大轉變,各種採訪紛至沓來,埃德溫自己成為新聞。
最近,他又收穫一份意外,榮膺中國友誼獎,受到溫家寶總理接見。友誼獎是中國政府授予在華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一説起9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與溫總理的短暫接觸,埃德溫仍然激動不已:“去大會堂的路上,我們坐的大車有警車開路,以前從沒有警車護送過我。那天,溫家寶總理走到我面前,用英語對我説‘祝賀你,很高興見到你’。溫家寶是我最喜歡的中國領導人,他具有許多領袖氣質和魅力,是一個很自然而友好的人。那天是我人生中的一個亮點。”
溫家寶會見2007年度“友誼獎”獲獎外國專家 |
埃德溫在中國收穫了許多人生亮點,這些亮點大多是他融入中國社會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意外。在他看來,這些不期而遇就是高速列車行駛過程中的諸多拐點。埃德溫來中國的4年中,中國不斷向世界聲明要以有別於西方的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快車的高速前進。這趟衝進國際體系的東方快車引發了西方世界諸多質疑。畢竟,這個體系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是西方國家,他們必須思考“另類中國”將帶來什麼?在與國際體系的磨合過程中,中國同樣正以“不知道下一個拐彎在哪”的方式融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埃德溫的拐點折射出中國的拐點,它們反映了東西方不同制度、思維和文化的碰撞。而最能説明這種碰撞的,就是洋面孔走上中國國家電視臺屏幕的過程。
裝中國酒的外國瓶
CCTV9于2000年9月25日正式開播,節目以新聞為主,口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長期主管CCTV9的中央電視臺海外節目中心主任盛亦來説:“英文頻道是辦給外國人看的,英文必須地道,最地道莫過於土生土長的外國人。從設計英文頻道時就考慮逐漸引進英語國家的人做主持人。比如ABC(美國出生的華人)、 BBC(英國出生的華人),也不排除洋人。但是,最早的時候計劃未得到上級認可。”
讓一個西方人主持中國國家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這件事從醞釀到實現有些波折是可以理解的。首先,CCTV9代表中國形象,外國人有資格嗎?其次,新聞是政治,國家電視臺的性質決定了CCTV9向世界傳播中國政府立場和觀點的使命。中國和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差異迥然,西方播音員在政治上是否安全?
很快,這些疑慮被打消了。2001年,時任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的徐光春提出,“在世界輿論中要有我們的立足之地,在重大問題上必須要有我們的聲音”、“要通過5年左右時間,使CCTV9在世界上産生相當的影響力;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使CCTV能同CNN、BBC抗爭。”
實現這些目標至今仍然具有相當難度,但是它反映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勇氣。在這樣的背景下,CCTV9不斷改版。2004年,CCTV9將自己的口號由“中國的窗口”改為“中國和世界的窗口”,即在報道中國同時,用中國視角報道世界。這次改版的一大亮點就是“用外國瓶裝中國酒”,埃德溫就是在這一年的3月開始擔任CCTV9的新聞播音員。《中央電視臺年鑒2005卷》中記載:“英語母語人士參與主持,不僅大大提高了英文國際頻道的播報水平,增強了可信度,而且進一步突出了國際頻道的特色。”
洋面孔在CCTV9的亮相立刻在英語世界引來廣泛關注,各種境外採訪紛至沓來,共同的疑問是:一個具有如此豐富新聞經驗、在西方主流電視臺功成名就的主持人怎麼跑到共産黨的宣傳機構來了?較早報道此事的是香港銷量最高的英語報紙《南華早報》。2004年4月6日,該報用半個版的篇幅報道了埃德溫,題目是《CCTV力求擺脫喉舌形象——雇傭澳大利亞播音員是國家電視臺國際頻道吸引西方觀眾的第一步》。報道中引用了對埃德溫的採訪:“有些新聞可能被認為政治上敏感,但這並不影響我幫助觀眾理解新聞。這些新聞和其他新聞一樣,都要清晰地讀出來。”
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回答,即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是幫助觀眾獲取新聞事實,因此不能在播報新聞時流露、闡述出自己的政治觀點。這樣的回答既專業又保險,避免了糾纏意識形態分歧。但是外國記者的好奇心並沒有得到最大滿足,即如何看待共産黨的宣傳機構?
3年來,不斷接受海外記者採訪的埃德溫一直十分謹慎地回答這個問題,他不想捲入意識形態的糾葛。筆者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他表現出更多的坦誠:“對CCTV新聞報道方式的批評的確存在,但是每個國家電視臺都要面對批評。比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有人説它太右了,也有人説它太左了。國家電視臺都有這樣的問題,讓所有人永遠滿意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在某些時刻取悅某些人。國家電視臺受政府控制是事實,無法改變,只能接受,我不是來中國改變制度的。在一個機構工作意味著選擇了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有隊長,也有規矩,因此要守規矩,不想遵守規矩就退出。從我這個外國人的角度看,在現有體制和環境的界限內仍然可以盡最大努力提高節目水平。外國專家的任務正是如此——傳授我們的技術和經驗。”
埃德溫的新聞生涯開始於1965年的新西蘭廣播行業,他轉行電視時,屏幕還是黑白的。談到政府與媒體的關係,埃德溫想起了自己在新西蘭的工作經歷,政府對媒體的完全控制一直持續到70年代。再早的時候,新西蘭有許多私人電臺,當政府意識到電臺越來越流行時就關閉了所有私人電臺,只剩下政府一家。那時侯全國每天只有晚上9點一檔廣播新聞,內容大多是政府各個部門的新聞稿。“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變化總要發生,有的時候來得比較慢。”
在過去的3年半裏,埃德溫感受到中國新聞界發生了許多變化。比如時政訪談節目開始直播,這有利於不同觀點的表達。敏感事件的報道也更加平衡,去年國民黨罷免陳水扁的努力失敗後,CCTV9同樣報道了結果。再有,聽眾通過電話越來越頻繁地參與直播的廣播節目。埃德溫認為這些變化是“顯著的”。在採訪中,埃德溫笑著對筆者説:“你的文章不翻譯成英文吧?那樣的話可要給我惹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