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ltrp.com
12-03-2007 15:21
英語學習秘籍:高效的“EPI”理論
對於學習英語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且有時候很迷惑人,你會覺得你站在迷宮的中間,有很多選擇,但是你不知道該往哪走。還是那句老話,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你要清楚你要什麼,很多同學為了考證學習英語,還有一些是天生熱愛英語學習的,你的目的不同當然方法也就不同了。我也不是天生熱愛英語的,我先前學得很差,我考試成績是倒數的,但是我在摸索英語的過程中漸漸對它産生了興趣,由於連鎖反應,現在我對於學習其他語言也很有興趣,學過法語,現在二外是日語,感覺語言方面很多是相通的。
我的語言學習心得是“EPI”理論,雖然是臨時歸納的,但是我覺得我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去摸索和實踐,應該有一定可參考性。
“E”是“EXPOSURE”,或者是“IMMERSION”,我想説的是無論對於英語系和非英語系的學生來説,只要想學好英語,你必須把自己“暴露”在或者“沉浸”在英語中(這是我們英語系的萬華老師啟發我的)。傳統的聽、説、讀、寫、譯,我覺得是齊頭並進的,不應該單列出某個來考慮,只有為了考試,要加強練習哪個部分使自己的分數能有所提高。(我一直認為,英語學習和考試是兩回事情,在學的時候,還是不要那麼功利為好,整體英語素質有了,準備考試只是技巧的問題,這是題外話了。)關於如何創造這樣一個英語學習氛圍,其實還是那不變的一套,多聽,多讀,多説,多寫,有機會有興趣的話,可以多譯。很多同學都喜歡問聽什麼,讀什麼,寫什麼之類的,我覺得沒必要這麼精確,普特聽力網上聽力資源豐富可以下載泛聽和精聽,在普特上我個人喜歡聽“訪談錄”和“商業新聞”還有“NPR”,我喜歡讀《經濟學人》和《紐約時報》,有些同學排斥本國的英語報紙,我覺得沒這個必要,只要取其精華即可。“EXPOSURE”是大量“INPUT”的前提。我初中的時候網絡資源還沒那麼豐富,我買了很多英語磁帶回家聽,感覺一天聽的英語比中文還多,大概語感也是細水長流得培養出的。不是英語系的同學才能有英語學習的氛圍,大家可以自己創造,這個實施方法因人而異,自己要學會主動摸索。
“P”是“PERSISTENCE”,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從心理學上證明,一件事情堅持做21天它將成為你的習慣,大家可以把堅持學習英語做為一個鍛鍊習慣的機會,這對以後做很多事情都有用。未轉入英語系之前,我也堅持天天以不同方式接觸英語,哪怕是每天二十分鐘,也比你停個二個星期一下子讀二個小時英語來得有效。轉入英語系後,我發現周圍的部分同學有英語晨讀的習慣,我感覺很好奇,然後發現這個習慣真得很好,推薦給大家,比賽回來跟大家一起堅持做這件事情!
“I”是INTERACTION,其實就是在那麼多“INPUT”之後的“OUTPUT”的過程。吸收了這麼多,不會用等於做無用功。很多同學抱怨説,我沒有語言夥伴或者外國友人可以交流,我也沒有,那就自己跟自己説。我一直用這個滑稽的方法,左右腦分別是PART A和PART B,然後隨便設想個場景進行對話,其實就是我自己跟自己在説話,自己和自己説話自由度很高,膽子也大了,練著練著就習慣跟別人説英語了,把他看成另一個自己即可。插句話,不要腦子裏想中文然後翻譯成英語再開口,直接出英語,這個很重要,經過前面這麼多學習的積累要相信自己可以這麼做。從更高層次上説“INTERACTION”,我們系主任莊恩平老師非常注重語言背後的文化交流,他説語言説得不準確可以再練習,但是人不可以沒思想和內涵。我個人意見是大家學英語不要學成考試機器和洋奴,我們國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不可多得的資源其實是我們與外國友人們交流的基礎,學習英語從更高高度所説就是把中國更好得展現在世界的舞臺上。
參賽感言:結識朋友,分享人生
參加2007“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是因為覺得此賽事在同類英語演講比賽中是屬於高規格的,記得高中時候就在CCTV9觀看過比賽的電視轉播,感覺選手和評委們都很專業,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在這個大舞臺上有所收穫。現在有幸能代表上海出征北京的半決賽,感到很自豪,無論結果如何,比賽至此,已收穫很多,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英語學習經歷和人生經歷,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Editor:Liu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