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手到主持人

2009-10-27 16:23 BJT

  能作為半決賽的主持人回到“CCTV 杯”我感到很榮幸,但更多的是感到壓力。畢竟是曾經被認可的選手,如今再站到講臺上,有種接受“年檢”的感覺。每次主持時如果左手拿著提示紙,它總會莫名地抖,後來乾脆脫稿説,至少左手不用緊張了。還有一次,明明還沒輪到我上場,我衝了上去,全場大眼瞪小眼看著我,貌似在説“What are you doing here?” 我頓感體溫升高,趕緊和選手調侃了幾句,説太喜歡他的演講了所以想和他聊聊,還好後來有女主持救場。

  從主持人的角度觀看選手,和自己參加比賽很不同,更容易從紛繁激烈的競賽中超脫出來。我有如下三個感受和大家分享。

  第一,演講比賽有表演性,可以適當訓練。我還記得在中南大學時一位教授這樣講過,“演講”的第一個字是“演”,所以沒有表現力的講話不能算演講。於是我從那以後特別注意演講時的表現力,收穫挺多的。在決賽時彭文蘭老師説她看我可以“speak with my body”,聽到後特欣慰。此次半決賽中許多選手語言功底很好,但總感覺説出來的東西攜帶的情感能量不夠,或者像留聲機,只是嘴上説而沒有“全身心”地投入。當然“演”也是一把雙刃劍,半決賽時也能看到部分選手演講裏“秀”的成分太多太不自然了。比如自命題演講時講一口流利的皇家英語,即興時又變成不流利的大西洋式英語;或者上來第一句話的語氣情感就驚天地泣鬼神能嚇人兩跳,至少應該有個過渡。前兩天我和外交學院大一的小學妹一起主持一個英語角,她問我你是什麼發音,我説我沒太注意過發音,她説那就難辦了,“我是標準的英式英語”。(我汗!)所以説回來,有時學習英語作秀的衝動太多了。

  第二,參加大賽經歷第一,比賽第二。雖然我們為選手的精彩表現喝彩,但也能看到許多選手的表現隨著比賽進行而下滑。有些選手往往表現最好時是在地方比賽上,揮灑自如、縱橫捭闔。一旦到了北京半決賽,發現高手雲集,首先自己的小宇宙就受到壓制了。等到央視的比賽,就有種混戰的感覺。事實上輸掉比賽和丟臉完全是兩個概念,但選手本身,包括選手所在高校都會喜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是被無數個選手的經歷驗證過的教訓。每次比賽都是,這次也不例外,許多選手特別看重比賽結果,成績出來後發現沒希望入圍決賽了,常見到有哭鼻子的。探究選手內心所感,之所以會哭鼻子不但是因為沒有入圍,而且是對這幾個月(對於有些選手可能是幾年)努力的一種發泄:這麼長時間的堅持到此戛然而止了,或者這麼多的辛苦終於到了盡頭了,這兩種感情説不清哪個更重。但我更欣賞那些來去從容的選手,有一個平和積極的心態,舉重若輕的能力,把比賽作為提升自己、開闊眼界的最佳途徑。只有這樣才會勝不驕敗不餒。恕我直言,我感覺輸了比賽就哭鼻子或者極端沮喪的選手,即使能取得成功,也最有可能變成墻角的花。如果比賽的意義是獲獎,那比賽就太沒意義了,像“CCTV 杯”這樣的全國大賽,這樣的平臺,對我們來説最大的意義就是提升能力,增強自信。

  我的第三個感受每個人都在談論,就是選手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了,這和我們學習環境的進步也有關係。大四畢業時我們寢室賣廢紙,翻出一本大一時的雜誌,背面的廣告裏赫然寫著“128M 海量存儲優盤”,當時我們兄弟幾個就暈眩了一下。回憶上高中時整天抱著一盒《獅子王》的磁帶聽數百遍直到把整部電影都背下來的經歷,現在面對如此豐富的學習資料,學習途徑越來越多了,我倒常常不知所措。好像對於英語學習的認識,兩三年就有一個代溝,學習本身也在不斷地革命。

  風雲賽場上,留下了我們追求夢想的印記。對於我來説,“CCTV 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的旅程,充滿了奇妙的滋味。回首往昔,兩年的時光倏忽而過。今年的大賽落下了帷幕,對明年的期待,現在就已經開始了!

                                                          -----閆術 外交學院 2006“CCTV杯”決賽亞軍

Editor: Zheng Limin | Source: flt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