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相聚 光榮和使命的見證 ——第2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 國家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聯手推出大型特別節目《奠基中國》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1日 20:21
晚會精彩視頻:視頻一 視頻二 視頻三
季節的腳步剛剛踏進9月的門檻,天空中就飄溢著金秋的爽朗和收穫的氣息。同時,我們也感覺到了一種感念師恩的情結。因為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師節。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老師是一個親切的稱謂,更是一段抹不去的記憶。從頑皮孩提到青澀少年再到風華青年的生命歷程中,老師,永遠都是最值得我們尊重和感恩的人。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心中總會裝有關於老師的故事。不管他後來從事什麼職業,走到什麼地方,身上總會帶有老師的影響,那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
老師是人生的啟蒙者,也是人生的塑造者,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美德。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所有的教師都應該享受崇敬與祝福。
為謳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彰顯教師教育在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國第2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將聯合舉辦大型特別節目《奠基中國》,該節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協辦。
精心策劃 氣勢恢弘
據介紹,《奠基中國》採用大型現場專題晚會形式,由著名主持人魯健、張越主持。在1200平方米的演播室裏,舞台中心是由象徵蠟燭的燈光組成的中國版圖,一共是1100支蠟燭,象徵著全國1100多萬人民教師托起了中國教育的宏偉事業。周圍是紅色心型飄帶組成的舞臺區域,紅色心型飄帶恰好組成數字“9 10”。心型飄帶的延伸部分呈凱旋門的造型,是嘉賓上場的通道。飄帶交叉的中心區域為訪談區,舞臺兩側懸挂兩個大屏幕,大屏幕前為觀眾席。演播室背景幕布上懸挂各種反映教師、教育隨時代發展進步的照片。現場的精心佈置和設計,讓人融在一種恢弘、昂揚、聖潔的氛圍裏。
《奠基中國》以“光榮的人民教師”為主題,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背景,集中展示長期工作在我國教育事業一線,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優秀模範教師的先進事跡,熱情謳歌他們“學為人師、行為規範”的高尚情操和可貴品質,昭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目前,此節目正在緊張有序地準備中。節目時長2小時,將於9月10日晚20:00—22:00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現場每一處細節的精心設計,僅僅是這場特別節目精心策劃的一個部分。
一段段故事 一個個奇跡
《奠基中國》整臺節目分為“基石”、“創新”、“境界”三個版塊,每個版塊都以真實感人的故事為載體。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是1100多萬人民教師之中的優秀代表。他們在實現科技興國的道路上,演繹了一段又一段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每段故事之後,主持人會請出這段故事的主人公,屆時觀眾朋友們會親眼目睹那些樸實無華、默默耕耘的功勳們。
如果不是記者的鏡頭把我們拉近那些幾十年如一日的奉獻者們,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他們的經歷和生活。《奠基中國》重點推出“八位個人和一個集體”的故事,他們有的被稱為“當代愚公”、有的被叫做“長征老師”、還有“奇人教師”、中國教育界“國寶式教師”等等。他們的每一段故事都讓人由衷地感動,深深地體味到那些奉獻者們默默無聞地耕耘精神。這次二十年的相聚,是他們無私奉獻的見證,更是光榮與使命的見證!
●被人們稱為“當代愚公”的老師叫劉恩和,他把一所學校背進了大山。為了節省下幾千元的材料運輸費,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建材背進大山。他每天4點鐘起床,趕到料場,背上100多斤的建材去學校。下午放學時,再運一趟石料才回家。為此,劉恩和每天要繞行40多裏的山路,多花費4個多小時的時間。他磨穿了5雙膠鞋,用壞了十幾個背簍,肩上的皮膚磨破了一次又一次,手上的老繭結了一層又一層。每當汗水夾雜著石灰粉末流到傷口處,他還要忍受著鑽心的疼痛。在近半年的時間裏,劉恩和總共走了6000多公里,相當於從貴州到北京的兩個來回。鄉親們終於被他的行為感動了,紛紛前來幫忙,最終把近百噸建材搬上了山,這其中,劉恩和一個人就背了20多噸。劉恩和背來的新學校共三層樓12間教室,成了全縣設施最好最完備的村小。
●魏書生,這位被稱為“奇人教師”的小學語文老師,對於教書育人真是癡迷得出奇。32年前,22歲的他寧可拋棄當工人的鐵飯碗,先後150多次向有關部門遞交申請書,一心要當一名村小學民辦教師。當第150次的申請被批准時,他激動得徹夜難眠。走上講臺的他,教學方法又怪的出奇。作為語文老師,他一不給學生留作業,二不給學生出作文題,三不給學生出考試題,但是,他所教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好的出奇。他的教學進度又快的出奇。他自創了快樂學習法、興趣學習法、情感學習法、六步學習法,只用了20多節課的時間就學完了一學期200多節課的內容。喜歡聽他講課的人多的出奇,全國各地慕名而來聽課的人絡繹不絕,以至於學校不得不給他調了一間大教室,在教室後面專門為來聽課的人準備了一百多張備用座椅。因此,他被教育界譽為奇人。
●張治平,中國惟一一位盲人特級音樂教師。他在七歲時被診斷為患有“先天性視神經萎縮症”,他苦悶、徬徨、痛苦、絕望,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一次偶然的機會,《二泉映月》優美動聽的旋律深深地震撼了他。阿炳的精神令他鼓舞,他決心做一名阿炳式的音樂家。在隨後的十幾年裏,他勤學苦練,掌握了十多種樂器的演奏,創作了《快樂王子的小船》等30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其中5首還被選編進了小學音樂教材。為了讓更多的盲孩子走出黑暗,從音樂中感受到光明,1985年,37歲的張治平選擇了到一所盲人學校做音樂教師的工作。那是一群來自偏遠山區的盲孩子,他們中許多人連歌曲都不會唱,更不要説彈奏樂器了。身為盲人教師的張治平,最能理解盲孩子的感受。在他手把手的幫助下,盲孩子們很快學會了發聲,學會了歌唱,學會了演奏。他在長達20多年艱苦探索中,總計培養出來了500多名盲人畢業生,他們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成了藝術團體的骨幹,有的還在全國歌手大賽中奪得金獎。
●吉林省琿春市是中國版圖上最早迎來曙光的地方,可在琿春卻有一個比太陽起得還早的人,她就是果樹村第一位也是惟一的一位老師——馬憲華。為了使三十多個孩子有學上,她每天四點起床,晚上七點多到家,一天要往返60多裏的山路,花去五個多小時時間,途中要繞過四座山,淌過五條河。這當中,她已記不清磨破了多少次腳,摔了多少次跟頭,甚至幾次險些被洪水沖走,但是,她沒有因此誤過一次課,請過一次假,八年來,她總計走過了兩個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程,被人們譽為“長征老師”。
●張桂梅,被學生稱為“媽媽老師”。她的人生之路極其坎坷,面對命運一次又一次打擊,她沒有倒下,而是將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30年前,張桂梅帶著無數美麗的夢想到雲南大理支教,在那裏她首先收穫的是愛情,本以為甜蜜的生活開始了,不料厄運卻悄然降臨。先是心愛的丈夫被癌症奪走了生命,受到重創的張桂梅把教師職業當做了精神支柱,她申請調到更為貧瘠的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在那兼任兩門學科老師的她寫下了30多萬字的教學筆記。而在她承受喪夫之痛一年後,厄運又一次降臨了,她被確診患有癌症,看著還有兩個月就畢業的學生,她毅然藏起了診斷書,忍著病痛把學生送進了考場,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張桂梅卻不得不做了子宮切除手術,這對沒有孩子的她來説無疑是更沉重的打擊,因為這意味著她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可能。2001年,作為教師的張桂梅被華坪縣一家孤兒院特聘為院長,又成了54個孤兒的母親,她説她要用有生之年,為這54個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家。
●今年83歲高齡的霍懋徵老師是新中國第一批特級教師、“中國當代教育家”,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式教師”。她一生從教60年,對教育的熱情始終如一,她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愛心都獻給了孩子。教師是她的職業,更是她的事業。在教育界有一個“南斯北霍”的説法,稱讚的是為我國小學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兩位專家,其中“北霍”指的就是霍懋徵老師。早在50年代初,她就提出“激勵、賞識、參與、期待”八字方針,她倡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興趣,便沒有教育”的理念,與學生之間發生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2001年,80歲的霍老師不顧年邁體弱,為支援西部教育率先垂范。在60年教學生涯中,她沒向任何一個孩子發過火,沒向任何一位家長告過狀,沒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過隊。她認為好教師的標準就是——敬業、愛生,而她用60年的教師經歷切實實踐了這四個字。
●“操心院士”郝水,郝水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教授、我國生物細胞學的創始人之一。獲獎無數的郝水對人才格外愛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國大潮洶湧澎湃的時候,看到大量人才外流,郝水心急如焚,為挽留和勸説他們回國學習和創業,他苦口婆心,一次次給熟悉和不熟悉的留學生寫信,被感動的學生一個個回來了,而他又為學生的住房、待遇、研究課題和經費等事跑前跑後。為讓學生更好發揮才能,他甚至提前辭去校長職務。而一些重大項目,他也是把年輕的學生推到第一線。正是他的這種人梯精神,感召了一批批留學生回國效力,他的研究所裏涌現出了“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86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學科&&人和業務骨幹。郝水不只在提攜後輩上甘為人梯,而且在育人上也是嚴格要求,他帶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很少有按期畢業的,論文總是一改再改,一審再審,容不得絲毫馬虎和錯誤。
●“身教重於言教”的武漢大學教授桂希恩。當危機來臨時,他想到的是自己肩上的責任。面對危險,他毫不退縮,用行動與良知履行了一名教師與醫生的義務。當艾滋病在我國開始肆虐時,是他,衝破層層阻力,將一份特殊的報告遞交到國家有關部門,拉響了艾滋病在中國大地上蔓延的警報。為搞清疫情,他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帶領學生深入疫區採集血樣,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而為了學生的安全,每次採集血樣都由他一人親自完成。為讓艾滋病患者享有同樣的生命尊嚴,他把五位患者接到自己家中同吃同住;為使愛滋孤兒不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他無償資助200多位兒童走進學校;為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他將艾滋病患者帶進課堂,並且將每一年自己到疫區調查的病例和材料與學生分享。2003年,他被授予國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貝利 馬丁獎。桂希恩用40年的執著和堅韌解答了怎樣做一名合格的教師,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詮釋應該如何對待科學與生命。
●《奠基中國》節目最後一個故事——教師集體的感人故事。人們應該不會忘記去年的12月23日,重慶開縣天然氣礦突然發生井噴事件。災難來臨時,重慶開縣500多名教師面對的是生與死的考驗,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用他們的機智和果敢譜寫了一曲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事故發生時,開縣三個鄉鎮9所中小學的3000多名住校學生還都在沉睡,而死亡正一步步向他們逼近。高橋中學教師譚世明,最先發現了災難的降臨,他立即給學校撥打了電話。之後,他到村裏通知各家各戶轉移。而他由於吸入大量硫化氫氣體,在趕回家的途中不幸遇難。開縣教育委員會主任姜伯成,僅用了10分鐘,就為災區學校設計出了三條轉移路線;高橋小學校長廖代成,接到教委的電話後,拖著殘疾的左腿,去挨個叫醒每一個熟睡的學生,而他年邁的母親卻被硫化氫奪去了生命;教師黃可均,不滿22歲,在護送學生轉移時,發現一輛滿載幾十人的農用三輪車翻進了河裏,車裏的孩子正在下沉,不會游泳的他憑著勇氣跳進冰冷的河裏救出8個孩子。面對危險和安全,教師們毫不猶豫地把學生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他們的選擇不愧於他們的職業——人民教師。
結束語: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啟迪人類心智;有那樣一份職業,它傳承千年文明;有那樣一聲稱謂,它見證光榮與使命。老師,我們一天天呼喚;老師,我們一聲聲讚揚。一支粉筆,譜寫他們的奉獻讚歌;一塊黑板,綻放他們的智慧光芒。他們,是人生的照明燈塔;他們,是時代的引領動力。
歲月如歌,感念師恩。在第二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回想老師的諄諄教誨,一起為老師歌唱、祝福!
讓我們共同期待 共同關注
2004年教師節特別節目《奠基中國》!
播出時間:9月10日20:00——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