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高考前考生家長克服焦慮的三步技巧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7日 11:10)
隨著高考臨近,不少考生家長比孩子還緊張,患上了“考前焦慮綜合徵”。記者近日從一些心理諮詢中心了解到,由於不少考生父母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考試上,出現了焦慮煩躁、寢食難安等症狀。專家支招,接受孩子的學習狀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雖然張先生的兒子就讀于重點中學,成績也並不算差,可是由於從小貪玩,因此動不動就看電視。由於覺得孩子備考不專心,因此他決定管住孩子,把他時刻放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送杯牛奶、遞個蘋果……張先生開始不停地敲孩子的房門前去監視,“發展到最後大約每過四五分鐘就要去一次,覺得自己快得強迫症了,有時候甚至徹夜不眠。”
為了孩子高考而焦慮不已,孩子沒事自己卻率先患上“心病”,張先生並非個例。記者從該中心了解到,每每因孩子參加中、高考,而自己心理異樣並前來諮詢的家長不下五六位。一位心事重重的家長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原來成績一直不錯,可是在最後一次模擬考中數學成績只考了45分,“眼看女兒復習得那麼辛苦,自己實在不忍心再去説她什麼了”。由於擔心,又怕逼女兒太緊會使她受不了,王先生只能一切自己扛,把擔憂全都埋在心裏。不料這樣自己的壓力卻越來越大,日漸變得焦慮煩躁。怕再這樣下去自己精神會垮掉,王先生只能偷偷去找心理醫生傾訴。
“其實家長可以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表達對孩子高考的關心。”心理諮詢專家介紹,從前來諮詢的家長看,出現“心病”無非兩種:一是孩子自身很緊張,家長跟著方寸大亂;更多的卻是因為考生自己對考試不太在意,使家長變得焦慮。“畢竟家長在孩子身上寄託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心理專家提醒説,家長太過嘮叨或者過分焦慮,不僅有害自身,多少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專家建議家長採用“三步心理治療法”,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學習的狀態和習慣不是一時就能扭轉過來的”這個現實,以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恰當的調試;其次家長可以扮演孩子的“高考助手”,幫忙蒐集信息和資料,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創造一個舒適的復習環境,而不應該過多地嘮叨和啰嗦。最後,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激發孩子樹立信心,努力爭取考出最好的水平和成績。 (來源:揚子晚報)
責編:蘭華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