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校長

王大中:師者風範 長者魅力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3日 10:22

  當王大中院士在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中反復起身致謝時,清華大學的師生們心頭一陣陣發熱,這位深受師生員工敬重和愛戴的師長將不再是自己的校長了。2003年4月28日,清華大學舉行的全校黨政幹部和師生代表大會,為他近10年的校長生涯劃上閃光的句號。

  其實,這一天,這一刻,這個任免決定來得並不突然。還是在去年,王大中院士就幾次向上級提出了請辭申請。他説,我年齡已大,而學校正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應該讓年富力強的同志擔任校長,那將有利於學校幹部的新老交替,有利於學校整體工作的連續性。3月份,中組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就已經考察了校長的接替人選。中組部副部長沈躍躍在4月28日的會上宣佈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定,由顧秉林院士接任清華大學校長職務。她高度評價了王大中院士近10年的工作成績,鄭重地説:“這次對清華大學校長職務的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工作需要出發,經過慎重研究作出的決定。這是一次正常的新老交替,也是正常的職務變動。”

  王大中院士1993年5月起主持清華大學的工作,1994年1月正式受命校長職務。這10年恰逢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和國家重點支持清華大學等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王大中院士以政治家、教育家的膽識和魄力,在校黨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清華全體師生員工,抓住歷史機遇,以改革和創新的精神,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清華大學經歷了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

  制定一流目標 實現跨越發展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20世紀80年代後期,清華大學就開始醞釀討論,1993年正式公開提出要在建校100年時,即2011年努力爭取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正是在這一年,王大中院士開始主持清華大學的工作。人們當時難免有種種疑慮,對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心中沒有多少底數。在發展中國家,能不能建設一流大學,怎樣建設一流大學,這也一直是王大中院士不停思考、不斷探究的關鍵問題。他回顧清華大學的發展歷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訪問世界著名的高等學校;他開出題目,佈置任務,讓清華21世紀發展研究院、教育研究所、政策研究室等多方投入,深入探討。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一系列理論和觀點: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建設一流大學;發展中國家建設一流大學,可以走重點突破、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世界一流大學要有共性,更要強調個性,決不能完全照搬國外一流大學的指標與辦學模式……王大中院士反復強調:“我們建設一流大學首先是要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作貢獻,要把面向國家的戰略需求放在首位;同時要結合我國國情和校情,實現跨越式發展。”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王大中院士認真總結清華大學近年來的發展歷程,謀劃和展望今後的發展前景,提出了清華大學建設一流大學“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規劃,得到了學校上下的普遍贊同:第一個九年,1994年-2002年,調整結構,奠定基礎,初步實現向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的過渡;第二個九年,2003年-2011年,重點突破,跨越發展,力爭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第三個九年,2012年-2020年,全面提高,協調發展,努力在總體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正像教育部部長周濟所説:“在近10年的時間裏,清華大學在學校黨委和王大中校長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向世界一流大學前進的第一階段任務。”

  運籌結構調整 謀劃學科佈局

  王大中院士常常引用一句古話:“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要建設好一所學校,首先也是要謀勢,學科是學校的一種大勢,必須布好局、謀好勢。

  工科是清華大學的優勢,學校當然要揚其所長。

  王大中院士與學校領導班子的同志們一起研究,提出了建設重點學科群,充分發揮工程技術學科群體優勢的發展思路,學校重點建設的核能技術與工程學科群、信息學科群、先進製造學科群、能源環境學科群、材料學科群、航空航天學科群、化工學科群等,都取得了一批令人矚目的成果,使學校的工科一直保持著較高的位勢。

  理科在清華大學有著特殊的淵源和輝煌的歷史,理科不僅是原創性研究成果的搖籃,而且是工科向縱深發展的強大理論基礎和支撐,一所好大學必然有賴其理科的良好發展。恢復理學院,帶來了理科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以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領銜的高等研究中心,以林家翹先生為首的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還有生命科學領域的青年群體等,都使清華大學的理科以一種後發之勢,向著高水平突飛猛進。

  文科在清華三四十年代曾經絢麗且耀眼,國家發展的需求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把高水平文科建設的題目擺到了清華大學的面前。王大中院士説:“在大學裏,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清華大學現有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等6個文科類學院,不僅培養專門的文科人才,而且對促進全校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醫學院的建立,將清華大學學科領域的範圍進一步拓寬,生命科學與醫學作為21世紀備受關注的學科,在清華大學可以找到非常強大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的支持。

  這些學科佈局的調整,大部分是在近10年完成的,這標誌著清華大學已經完成了從多科性工業大學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過渡。

  對大師求賢若渴 對青年關愛有加

  “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例外都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特別是要有一批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學術大師”,王大中院士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這一觀點。要創辦一流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環節。清華大學率先進行了崗位聘任等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一流、競爭、流動”的原則實施隊伍管理;培養與引進結合,在“百名人才引進計劃”、“骨幹人才派出計劃”、“骨幹人才支持計劃”等一系列培養和引進措施的支持下,成長起一批年輕的骨幹,也吸引了一批學有所成的拔尖人才,特別是“講席教授/團組”計劃,更是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清華用企業等單位的社會捐贈,設立講席教授職位,聘請國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到學校進行教學和研究,這種大膽的創意和手筆,吸引了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著名學者加入到清華大學的師資隊伍行列中。

  王大中院士説,引進人才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要有三顧茅廬、四顧茅廬的精神。而對校內的青年教師,他也是愛護有加,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他甚至利用週末休息日,到學校周圍的部分正在建設的住宅小區走訪了解情況,琢磨著如何改善青年教師的住房條件,把青年人的切身利益時刻放在心上。

  學生培養 分量最重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王大中院士始終把人才培養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他關心學生思想政治的成長,關心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10年中,學校先後3次開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討論,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建立符合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體系。

  為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王大中院士倡導大幅度削減學生的課內學時,增加學生拓展素質、發展個性的空間。為更高效地培養人才,王大中院士力主調整本科生的培養模式,於是産生了本——碩統籌的學生培養模式。他曾説:“清華大學有這麼好的學生,學校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可學生培養卻要用更長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一種浪費。”他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從思想認識、措施辦法上抓,而且還從分析學生思維方式的角度入手。他説,我國的教育主要是採用演繹法,有利於打基礎和訓練;美國的教育主要採用歸納法,有利於創新思維知識的綜合運用,但系統性不夠;而法國則把二者結合起來,一、二年級進行嚴格的基礎訓練,三、四年級偏重歸納法,我們應該認真研究他們的這些教學理念,要把清華嚴格的基礎訓練和培養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創出一條有我們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

  師者風範 長者魅力

  作為一校之長,王大中院士既以自己的戰略思考和駕馭能力為清華大學的發展傾其心智,又以其謙和的為人和樸素的作風深受師生們的愛戴。

  王大中是清華領導班子的核心人物,作為學校黨委常委,他與同志們平等地討論問題,作為校長,他尊重黨委的決定,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見,他既有領導者的魄力與膽識,又注意發揮周圍同志的積極性,民主和集中在這個領導班子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同時,他重視聽取專家和師生員工的意見,學校討論工作時,他總會想到聽一聽專家、教授們的意見;他經常就學校的重大問題在每年兩次的教代會上作報告,學校出臺各項重大改革措施,都要拿到教代會上去討論、徵求意見,充分發揮教職工民主管理、民主參與的作用。對待普通的教師和學生,王大中院士顯得很平易近人,很謙和,他會在上下班的路上,依著自行車聽一位教師向他反映系裏的情況;他會在清晨6點多到圖書館查看管理情況,幫助學生們解決早晨進館擁擠等問題;他會如約出現在學生畢業合影的人群中;他騎的那輛舊自行車在師生中是出了名的,他甚至會因為自己的自行車被撞倒向學生道歉,説“對不起,是我的車子沒放好”;在“非典”下的校慶日,他與學生們一起為戰鬥在第一線的白衣天使摺紙鶴。難怪在他離任後不久的一次聚會後,學生們將他團團圍住,請他簽名留念,一兩百人形成的包圍圈水泄不通。

  王大中院士是謙和的,但他也是一位嚴師,他的嚴謹、嚴格與他的平易、謙和一樣,給周圍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學家的頭腦使他能夠敏銳地抓住問題的本質,不被現象所干擾;工程師的訓練使他重視方案的可行性和措施能否落實。他曾經不止一次在討論中提出一些要害問題,使得有關人員不得不考慮重新制定方案;他也曾反復告誡幹部們必須以對學生負責、對教職工負責的態度作為工作的出發點;他還曾嚴厲地要求大家,改革方案和措施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沒有必要的基礎數據不要拿到會上來討論。這些,使得不少幹部在向王大中彙報工作時格外慎重,準備工作做得特別充分。

  抗擊“非典” 情為師生係

  今年4月,非典型肺炎在京城肆虐,突如其來的災害考驗著北京人民,也考驗著全校的師生員工,清華大學打響了一場抗擊“非典”的“清華園保衛戰”。作為一校之長,王大中院士心急如焚,黨委與他一起,當即作出了成立“學校防治非典型肺炎領導小組”的決定,果斷地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他隨時掌握學校預防“非典”工作的進展,了解學校各方面措施的落實情況,他在全校防治“非典”緊急大會上作動員講話,面臨著日益蔓延的疫情,他用自己所熟悉的核物理中“鏈式反應”的概念來比擬“非典”可能的傳播趨勢,強調必須對其有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思想準備,要以對全校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落實各項措施,打贏這場防治“非典”的戰鬥。

  4月27日,是王大中院士在校長崗位上的最後一天,第二天上午,學校將召開專門的幹部會,宣佈新一任校長的任命決定。而他這時想到的仍然是如何有效地保護學生,如何使學生免受感染。這一天恰逢清華大學92週年校慶日,沒有了往常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校園裏仍然充溢著昂揚振奮的氣氛。王大中院士來到學生食堂和學生宿舍,他仔細了解和詢問食堂的通風和衛生情況,了解宿捨得消毒和管理措施,他聽説學生藝術團的同學們正在進行室外排練,欣然前往,併發表講話。他説,學校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同學們,只要我們團結一心,紮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像溫家寶總理所説的那樣“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後,學生們把王大中院士團團圍住,紛紛請他在自己的“非典”時期臨時身份卡上簽字,並留下特別珍貴的合影。

  離開校長崗位後,王大中仍然關注著學校抗“非典”的鬥爭,“五四”青年節,他陪同溫家寶總理等領導同志,看望清華的學生們。同時,他又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以一名科學家的視角和責任,與學校有關院係的專家們一起,著手進行“非典”在人群中傳染擴散的特徵和規律的研究。

  清華大學黨委常委擴大會、校務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通過了一項決定,“聘請王大中同志擔任校務委員會名譽主任”。王大中院士深情地説:“我要特別感謝全校師生員工對學校工作的支持,特別是多年來對我本人工作所給予的信任、鼓勵、支持和幫助,同志們的支持、幫助一直是這些年來我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和工作上不足的重要動力。我在退居二線以後,只要有需要,我一定會盡我之所能,繼續為學校建設一流大學作貢獻。”(中國教育報 韓景陽)

(編輯:英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