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7日 11:23 來源:
"Wang fu jing Street"("王府井大街"的意譯)被錯譯成"Wang fu jing Dajie"("王府井大街"的音譯),大飯店菜譜上的"童子雞",被搞笑般譯成"Young Chicken Without Sex"(直譯為"沒有性生活的年輕的雞"),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又被翻譯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up"……這些按照中國人思維模式和漢語結構組成的"中式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中國青年報》2月26日)
很顯然,"發明"這些"中式英語"的人,大多數都不是在校學習的中小學生,甚至也不是學有專長的大學生們,而是那些有相當英語水平的專業人士。對於英語水平不高的中國人來説,一些人很有可能把這些觸目可見的"中式英語"當作標準英語來學習,導致謬種流傳;而對於初到中國的外國人來説,一些人又很可能在看了這些"中式英語"後,産生誤解,從而給他們的工作、生活帶來麻煩。不倫不類的"中式英語"在北京這樣的國際性大都市裏頻頻出現,説明費時耗力的英語學習並沒有達到人們預想的目的,我們的英語教學確確實實煮了一鍋夾生飯。
不可否認,在對外交往日益頻繁的時代,學好英語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更何況,英語學習的好壞還直接與人們的升學、學位、工作、職稱等等切實利益挂鉤。因此,家長督促子女學習英語,老師重視英語教學,都是很正常的事。現在,不僅在城市,就是在偏遠的農村,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開始學習英語了。有調查顯示,中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平均每天為1.5小時,大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平均每天為3個小時以上,比學習母語和專業的時間還多。學生學習也從初中下延到小學。然而,在我們的中小學裏,不少英語老師都是半路出家、臨時改教英語的,真正科班出身、受過系統訓練的老師很少。英語教材的"繁雜、僵化、呆板",加上一些老師發音不準,不能用英語思維,對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不多等等欠缺,到頭來必然使學生苦苦學習的,是蹩腳、滑稽的"中式英語"。
能給"中式英語"最好注腳的,是南京一所高校兩名外教的經歷。有報道説,南京一所高校的兩名外教(其中一名來自英國),在做2006年的高考外語試卷時,均分只有77分,其中一名外教只考了69分。兩名外教對自己"考試失利"的解釋是,這份150分的英語試卷上,只有"60分的內容屬於英語"。可見,我們的學生學了很多無用的、半土不洋的"英語知識"。這些所謂的"英語知識"不僅浪費了學生們很多寶貴的時間,也讓他們吃了很多苦頭。這樣的弊端確實到了該肅清的時候了。 文/丁仁能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