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0日 09:45 來源:
今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佔當年GDP的3.05%.綠色GDP至今還沒有在地方政府層面取得共識。就在這兩天,已經有一些省市要求退出試點。
一些省市退出的原因可能在於,由於目前綠色GDP的統計調查還存在著一定的不完備性,所以使得在整個綠色GDP的核算過程當中引來了各方的諸多爭議。同時由於技術方法以及機制和制度上的不健全,使得這項工作難度非常大。但是,他們真正不欣賞綠色GDP的原因,恐怕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因為這種計算方式,讓他們的政績“打折”,讓他們和沒有試點的省份相比“吃虧”。因此,他們不願意讓綠色成為政績的另類聲音。這就導致了這種方法叫好聲音多,卻面臨退場的危險。
以煤礦資源為例子,它們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産生。與此相反,人類開採、消耗礦物卻十分快速,一個礦區開採期僅為百年、數十年,以至幾年,因此,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礦産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是,我們卻看到一些人無度地開採,掠奪性地開發。在他們眼裏,只要有錢掙,有政績可撈,哪管什麼子孫後代,説什麼繼往開來。
但是,我們必須用綠色GDP來衡量,用科學發展觀去審視。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吃飯,也要穿衣,也要生存,而且理所當然應該比我們活得更加美好。但如果我們這一代人只想發展,卻忽視怎樣發展,缺乏科學的發展觀,美好的動機就很難實現,甚至會誤入歧途,事與願違。我們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發展,做到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也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説,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絡,又不等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做好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位工程師的話更是讓我們為之思考:“我在1992年就當了總工程師,當時要報廢一點資源,總工程師只有幾百噸的權限,局裏也就幾千噸,到了煤炭管理局也就是幾萬、幾十萬噸的權限,再多了就要到煤炭部去批了。現在,這個資源報廢、核銷的規矩基本上沒有了。不是説幾百噸,而是一動就幾十萬噸,説沒就沒了,沒有人管。”這種心態反映了我們對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錯誤理解,反映了我們一種浮躁的心態,反映了我們的政績觀的扭曲,説明我們的科學的發展觀還沒有全面樹立起來。有的官員仍然關注的靜態的數據,不關心質量和社會效益,因此,他們對綠色GDP有抵觸情緒。
我們在驚人地浪費,卻熟視無睹,我們不能再只關注GDP的增長率了。面對子孫後代,我們必須關注綠色GDP。我們要發展,但“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否則,我們會成為歷史的罪人,至少,我們的後代要説他們的祖先還不文明,還不進步。因此,對於這個新生事物,我們的各級官員理所當然應該支持。當然,我們的統計部門也要及時總結,及時完善,讓統計方式更科學,更合理,讓地方官員不能從中找出硬傷,否則,這種新的、符合時代精神的統計方式會因為我們工作不到位而夭折在搖籃中。
好在統計局官員強硬地表示,環保總局一定會堅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個省,我們也要把它算完。”課題組則表態,獲獎意味著全國人民的支持,他們一定會交出滿意的答卷,並計劃于明年上半年發佈2005年中國綠色GDP核算結果。我們相信,不管有多少曲折,新的、人民群眾解和支持的方式會得到廣泛的認同。 (作者:王君文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