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滄州這樣的農業大市建設和諧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如果只靠農業,農民很難實現小康;但都到外地打工,又會影響農業發展。怎樣實現兼顧呢?我們選擇了打造特色産業、努力形成周邊地區核心産業集群的發展戰略,讓農民就近就便奔小康。”滄州市委書記郭華説。(11月19日《人民日報》)
特色産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徵、特殊的産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産業。近年來,各地在加快農業産業調整中,把特色産業作為調整産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大事來抓,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廣闊等優勢。合理佈局特色産業的板塊基地,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生産,以壯大特色産業助推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打造特色産業群,近幾年滄州各縣區竭盡全力提供政策、財政、技術支持。如黃驊模具城在建設初期,為了幫助進城的模具企業提高技術等級,模具城管委會投鉅資成立技術服務中心,免費為客商解決設計難題,並免費邀請客商到外地參觀考察。企業購買100萬元以上的技術設備,管委會就補貼10%。據介紹:成立僅4年的黃驊模具城,如今已成長為擁有6000多從業人員、年創産值6億元的新興産業基地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搖籃。這裡80%的公司是附近村民開的,招募的工人80%是農民,打工的農民,一個月的工薪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如果是熟練工人,每月最高可掙1.5萬元。
筆者認為:在農村發展特色産業有幾大好處。一是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可以建設一批具有規模化的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可以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支柱産業,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目標。二是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産條件,提高生産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載體。三是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實現農業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有利於開闢新的市場空間,促進農村地區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四是發展特色産業要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既能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特色農産品,這有利於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為進一步做大農村特色産業,筆者認為:還應在標準化生産等方面上下功夫。因為標準化是提高特色産品質量的重要手段。為此,要選擇一批産業發展基礎好的鄉鎮,按照産業化的思路,建設一批特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良種供應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建設。尤其對特色農産品生産在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提高産品質量,創立一批特色品牌産品。同時加強標準化生産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期待有更多的農村群眾靠特色産業發家致富。 (作者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