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交兩萬元,包你們企業獲得ISO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日前,記者在對北京的一些認證機構進行調查過程中,一位認證機構的負責人如是宣傳。本來辦理認證證書先要經過專家的指導,再經由國家認監委授權的認證機構審核才能獲得的認證證書,如今卻變了味道——辦理ISO認證變得“既便宜又快捷”。(11月17日《經濟參考報》)
質量體系認證是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一個有效手段,它實質上是通過貫徹和實施標準,規範運作,來保證産品製造和服務的質量,促進生産力的發展。自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佈ISO9000系列標準以來,質量體系認證也從最早的製造業,逐步擴展到服務業、科研院所、政府機關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認證的單位或部門越來越多。不能否認,這些認證在改善産品質量、提升管理層次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由於每個體系的認證都是由不同部門組織的,每迎接一次認證以及此後的復審,企業都要忙前忙後好一陣子,其中不少是重復勞動,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而且花費不菲,不要説是小企業,就是大企業,也深感頭痛。同時,這些認證雖然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是不少內容是相互交叉的,認證的程序和方式也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ISO也好,3C也好,儘管在內涵和承諾對象上各有所指,但目的是同一個:就是在同一個企業中建立起一套科學、規範和程序化的管理體系。而一個企業的管理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就註定了各個管理體系之間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會有很大的交叉和相似性。比如ISO14000某些標準的框架、結構和內容的制訂,就採用了ISO9000中的某些標準。此外,目前社會上認證機構太多太亂,資源十分分散,一些機構為了爭搶業務,隨意地降低認證標準,使認證成為一種形式,也引起了企業的反感。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企業主以為搞了“ISO”就萬事大吉了,把它當成了“萬金油”,因而不再在質量管理與企業管理上採取其他有效措施了。
日前,某記者就從一個認證機構了解到:在這裡,本應嚴格的認證審核工作變成了“指導作假”,企業花費大約兩萬元就能搞定一套證書,包括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還有一些認證諮詢機構,給企業提供管理培訓課程並提出管理不足的整改方案,最後還負責推薦認證機構。一些本來是指導企業規範管理的認證諮詢機構,為了爭取到客戶不惜扭曲自己的職責:不僅保證企業領到認證證書,而且將國家規定的三個月的管理運行紀錄壓縮成一個月,有的甚至用其他企業的運行紀錄資料進行篡改冒充;應附帶給企業進行的培訓也減少甚至是取消,總之,為了縮短認證週期他們不擇手段。而收費標準,ISO9001、ISO14001兩項認證加在一起需要兩萬元左右。其實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質量認證體系的本質要求。
為進一步規範認證工作,加強對認證機構及認證培訓、諮詢機構的監督管理迫在眉睫。為此,一是要從源頭上管理好認證市場。對已經依法設立的認證機構及認證培訓、諮詢機構必須按有關規定的要求加強監督管理。任何機構未經國家認監委批准並依法辦理登記註冊,一律不得從事于認證相關的經營性活動。二是加大對違法亂紀的處罰力度。對未經批准和登記仍繼續從事認證、認證培訓或認證諮詢活動的機構,將依法予以查處;對依法批准和登記的認證仲介機構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將進行嚴肅的處理。三是儘快改變質量管理體系證書拿得越多越好的錯誤觀念。當前,有不少一些企業對ISO國際標準認證不加以分析、不作選擇。其實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時,企業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正確分析本企業産品質量産生、形成、實現全過程應包括的環節,只有這樣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才是適用而完善的。無數實踐充分證明,按照産品特徵和經營方式選擇質量管理體系款,不僅能對産品質量産生、形成,實現整個過程的控制,而且能滿足用戶對産品質量的要求。
總之,質量認證體系對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期待所有認證機構本著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廣大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開展認證工作。儘快杜絕認證過程中形成的“給錢就發證”的商品化現象,讓質量認證體系回歸本來面目,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