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號,世界銀行今天公佈了中國一百二十個城市投資環境評價報告,其中,杭州榮膺榜首,青島、紹興、蘇州、廈門和煙臺等其他五個城市名列前六。北京、廣州等13城市被列入投資環境的“銀牌城市”。 (11月11日中國新聞網)
世界銀行對中國一百二十個城市一萬二千四百個企業所作的最新調查顯示,各城市在地方政府治理、投資環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展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各種方面,在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城市,稅費平均佔企業銷售收入的百分之三點一;而排名最後百分之十的城市稅費佔企業銷售收入百分之六點九;在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城市,企業與主要地方政府機構打交道的時間平均為每年三十六天,而排名最後百分之十的城市為每年八十七天;企業在娛樂和旅行上的支出有可能成為腐敗的工具,在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城市,企業在這方面的支出佔收入的百分之零點七,而排名最後百分之十的城市為百分之一點九;在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城市,進出口通關時間平均為五點四天,而排名最後百分之十的城市為二十點四天。
也就是説,稅費比例越低,投資環境越好;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天數越多,投資環境越差;企業在娛樂和旅行方面的支出越高,投資環境也越差。依我看,世界銀行的評估標準直接指向各級政府對市場和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一種理念的更新與推行,更是一種有益的提醒與啟示。
按照時下盛行的思維定式,稅費繳的多,那是因為效益好;天天與政府的人打交道,説明政府對企業非常關心和支持;“出路出路,出去就是路”,企業天天有人出差,老總經常陪客,説明路子寬,朋友多,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標誌,更是投資環境的一面鏡子。而世界銀行這一新穎而科學的評估標準揭示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確實耐人尋味。稅費比例高極有可能是地方收費項目、攤派集資等增加了企業負擔;與政府機構打交道的天數多了,説明事難辦,企業天天找政府,哪還有多少心思開拓市場,研發産品?公關支出極有可能成為腐敗載體,而且吃喝玩樂進入成本也是企業社會效益的一大敗筆。而通關時間直接關乎監管效率,自不必説。
各級地方不妨學學世界銀行對投資環境的評估標準。我們經常從一些地方媒體上看到政府如何改善投資軟環境,輿論報道連篇累牘;文件、通知一個接一個;著子、辦法一套又一套,所謂“設重兵,出實招,整治軟環境”,但有些做法卻差強人意。一是地方黨政領導都分工到經濟一條線、到指定重點企業,將招商引資和營造投資環境當作“頭碗菜”,提出“為了客商一切,一切為了客商”。可以這麼説,在地方性政策和舉措上無所不用其極。有的地方明文規定執法部門進入工業園區要提前報批,須經市縣領導同意;有的規定“零處罰”,外商企業是老虎屁股碰不得。二是各種優惠政策不計成本,盲目把投資方奉為上帝,有求必應,只要能來投資,什麼苛刻的條件都能答應,特別是在土地低價出讓和稅費大幅度優惠上隨口表態,以示招商誠意和效率。這同時也是權力尋租一大溫床。三是在招商引資中強調“感情投入”,官員熱衷於與老闆打交道、交朋友,只要是陪同外商什麼場所都能前往,什麼服務都能享受,什麼消費都能接受。此外,還有一些“絕招”,部門領導揣著公章跟老闆東奔西顛,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用企業老闆名字命名新大街、企業老闆圖片上燈箱廣告等等,不一而舉。
誠然,地方政府以“親商、安商、富商”為重點,緊緊抓住優化軟環境這條“生命線”,是改革與發展的中心工作,富民強市的關鍵之舉。但是,不能一提到改善投資環境,就在法定程序上打主意,就要執法部門讓路,更不能搞虛假的一套,突擊的一套,表面上大轟大嗡,而時間一長,熱度變冷,一切照舊,到處伸手,被外商形象的稱之為“關起門來打狗”。如果以世界銀行的標準來考量一些縣市政府,那麼這排名就很難公佈了。(梁江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