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自習教室每座3元、圖書館座位5元,每天至少能幫5個人佔座,月收入千元左右——這就是目前瀋陽市皇姑區某高校大二學生張明的生意經。雖然每天早晨5時多就要奔波在圖書館、自習教室之間,但張明卻動力十足。因為學校自習座位越來越緊張,頗有經濟頭腦的他開始做起了賣座的生意,並且收入頗豐。(11月9日 國際在線)
據悉,隨著又一輪考研大戰的開始,瀋陽各高校的自習室和圖書館的座位成了“搶手貨”,眾多學子為了能佔到座位各出奇招,自習座位也變得一座難求,活躍在高校裏的“賣座一族”也越來越多,花錢買座成了不少大學生的選擇。對此,一些學生無奈而辛酸地發出了“學習累,佔座更累”的感慨。
其實,我們無緣指責那些“賣座一族”,儘管其“賣”出的是公共資源,但時下是市場經濟,佔座者花費時間佔座,其自然就有獲取利潤的權益。在此真正值得質問的是,較之於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高校豪華大門榜的“閃亮登場”,這種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誰該為此汗顏和羞愧?
有專家稱高校之所以出現賣座生意“火爆”現象,主要原因在於高校盲目擴招,導致有限的教學資源緊缺。筆者並不反對這種觀點,無序擴招,不但造成了高校本就十分緊張的教學資源捉襟見肘、人滿為患,而且導致了教學水平的明顯滑坡。但“賣座一族”的應運而生,不可忽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管理理念上出現的偏差。
可以説,時下高校普遍患上了一種莫名的浮躁症,追求表面華麗,而漠視實質建設。日前,媒體披露的高校豪華大門榜事件,便備受公眾的詬病。據説,山東聊城大學校門造價居然達8000萬元,南昌大學校門3000萬元……耐人尋味的是,在如此豪華大門的映襯下,卻是學生自習室、圖書館的日益“萎縮”。顯見,在高校管理者眼裏,大門豪華裝扮的是“臉面”,自習室、圖書館有沒有,夠不夠用,無足輕重。
有資料説,哈佛、耶魯等國際著名大學的校舍十分樸實,然其實驗室、自習室及圖書館等教學資源卻十分寬裕。其實,這就是中外高校教學及管理上的差距。真正的大學,不在乎外表上的華麗,而注重於內容上的實在、精神上的偉大。
“賣座一族”月薪過千,高校對此不能僅僅“嚴禁”了之,更應深刻反思然後對症施治。否則,“賣座”生意火爆不可避免。 (作者:陸志堅)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