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陜西某縣的一個村,發現農民平靜的田園生活被轟鳴的施工機械聲打破,大大小小的車輛穿梭忙碌。這個村年近70歲的老村幹部馬自芳説:“糧田裏挖大湖,果園裏建別墅,把農民從世代居住的村子裏搬走,這樣野蠻的旅遊開發咋就沒人管管。”(10月30日《經濟參考報》)
據了解,這個旅遊度假區一期開發面積12平方公里,要佔用21個村莊的土地,涉及人口1萬多人。被佔地村農民張有民感慨地説:我們村340口人靠360畝水澆地為生,度假區管委會説要把地全部徵走搞開發,但每畝補償只有1.46萬元。搞旅遊開發我們不反對,但農民的長遠生活也要解決好。
據記者採訪發現,類似的情況並非特例,一些大型旅遊園區,從項目設計、機構設置到運作模式,都與原來的工業開發區、房地産開發區如出一轍。他們主要通過政府先期投資將“生地”變“熟地”,再“以地融資”滾動開發;在開發項目中,則暗藏有工業項目和高檔房地産開發項目。如今在一些省市旅遊園區開發熱方興未艾,如豫北某市採用“以租代徵”的方式,在市區外環大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之間,建設佔地300多畝的“四季花香生態園”。這個號稱是豫北地區最大的集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度假、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園區,總投資1.2億元,包括農家飯莊園、垂釣園、娛樂園和別墅園等九個分區。由於群眾舉報,該“四季花香生態園”它已被國土資源部列為今年重點查處的土地大案之一。西部某地正在建設的佔地13.53平方公里生態景區,一期工程融資2億元人民幣,已于2005年建成。二期工程計劃2006年建成,將形成水面1000余畝,綠化面積2500畝。據當地政府介紹,整個景區建成後將形成萬畝水面和萬畝綠地,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罕見的大型生態景觀公園。雖然項目佔地大多為荒地和河灘地,但其巨大的用地規模受到專家和群眾的質疑。
正如一位地方領導直言不諱地説:土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後一個銅板”,我們在開發區建設上動作慢吃了大虧,在旅遊園區建設上要跑在國家政策前面。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些地方為了吸引投資商開發旅遊園區,置國家政策于不顧,仍然將房地産開發內容寫進招商宣傳材料。如西部某地推出的“愛情谷”旅遊園區項目,佔地450畝,僅250畝用於建造愛情主題公園,餘下的200畝用於房地産開發。還有一些地方甚至以聯排別墅、獨棟別墅為主要建築形式,以産權式酒店為主要賣點,銷售十分火爆。正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在中西部一些地區,一方面許多文物古跡因苦於經費短缺難以更好保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卻斥鉅資打造大量人造景觀,這個巨大的反差,顯露了一些地方“大打旅遊牌”背後的“圈地生財”玄機。
土地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在我國地少人多的特定國情下,如何節約使用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只考慮能否增加地方財稅收入,對一些掠奪式經營行為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加之地方相關職能部門缺少有效的聯動配合,缺少明確的責任主體、管理主體,監管不到位。使一些單位順利逃避了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造成“圈地生財”行為屢見不鮮。
另外,土地作為重要的資産,涉及國家、集體和個人方方面面的複雜的經濟權利關係,今後必須運用法律準則來規範各自的權益,維護土地市場秩序。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認真把好土地徵用審核關。建設用地預審或採礦權審批時,有審查、審批權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對所有建設項目方案進行審核。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確定土地用途。在建設用地批復、採礦許可證發放或礦産資源開發利用年度檢查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未按規定繳納土地復墾費的復墾義務人,將不批復建設用地、不發放採礦許可證或不予通過年檢。總之,不重視土地資源管理,浪費土地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不僅會導致生産力下降,而且最終會損害人類的共同利益。期待地方“圈地生財”行為不再有。(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