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學院藥學系有位新生從小一直與奶奶生活,父親患有精神疾病,全家靠當地政府低保金生活,開學時該同學獨自一人帶了40元錢來到學校。蚌埠醫學院了解情況後,立即為其開闢“綠色通道”,妥善安排其生活、學習等事宜,目前這位新生已經在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上工作,並正常參加學習等活動。(2006年10月24日星期二《新安晚報》只帶40元也能報到入學)
一名新入學的大學新生,在入學報到時只帶了40元,多少讓人感到是一種悲涼。可見,讀大學對當代青年而言是多麼美好的願望。帶40元報到入學,説明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同時,又讓感受到,這名新大學生透著一股堅強。只有學習,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狀況。學校在了解情況後,為其開闢“綠色通道”,使得這名新生過上了大學的正常生活。讀到這則新聞後,有一種感受在涌動,社會多了溫暖,多了溫馨。筆者,今天早上看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朝聞天下》“媒體廣場”的報道,主持人李梓萌讀圖看天下,就介紹了一名新入學的大學生背著患病父親上大學的動人故事。在學校和社會的幫助下,這名新生如願以嘗的上了大學。主持人説,像這樣感人的事媒體已經報道過。這就是説,對於特困生的關愛早就有了。幫助困難群體是善良的中國人的義舉,成為一種無償的責任!
為困難學生開闢“綠色通道”,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關愛與溫暖。開闢“綠色通道”至少可以説,讓有能力上大學的學生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通過求學路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增強為社會服務的本領。開闢“綠色通道”,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送去了溫暖,送去了智力支撐!
從只帶40元也能報到入學情況看,目前,我國仍有不少地方,尤其是在邊遠山區,生活在貧困線上。有的是因地理環境因素,有的則是家庭生活突然發生了變更,或因家中有重病人等。短時期內很難有所改變。面臨生活的困境,是需要幫助解困、脫困的。學校開闢“綠色通道”,無疑是對生活困難的群體打開了善意之門,希望之門,成功之門。困難學生在這樣的呵護下,如何不能向成功之門發起衝擊?
當然,這樣的感受,筆者以為宜少不宜多,或者不需要這樣的通道。這樣的通道長期開通何時才有盡頭?難到,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永遠戴上“貧窮”的帽子?
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發奮努力搞好國家的建設,加快發展,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新時代的大學生寧願交得起學費而不應該是只帶40元就能報到入學!(作者: 公震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