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省將探索建立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實施股權激勵機制。這是省國資委主任桂建平在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時透露的。(2006年10月21日星期六《新安晚報》)
企業的改革按照國家的改革總體部署仍在繼續,改制重組,實行股權制已經是鐵板一塊,沒得説。但是如何改,改成什麼樣子,改革後的企業還分國有和民營的?從安徽即將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實施股權激勵機制看,國有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只不過是經營、管理的方式變了。但是,在一些職工的裏仍有這樣的認為,本來屬於國有的企業,且帶有壟斷性的,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把企業變賣了,職工買斷了工齡,重新上崗。這樣的企業還屬於國有的嗎?像銅陵的燃氣公司就已經賣給了私人。有的職工説,好的企業説賣了就賣了,一些企業扭虧無望卻很難賣掉。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不賺錢的事誰也不願意幹。
因此,筆者認為,一些職工的疑問不能説沒有道理。這企業改制或賣給了私人,還能稱國有企業?不稱國有企業,國家掌控什麼?國家單靠稅收就完事了?職工的利益國家如何問呢?所以,對於安徽將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實施股權激勵機制,應當説是個不錯的做法。至少可以説是對國有企業的保護。通過這樣辦法,充分發揮和調動國有企業人員的積極性,為企業增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對國有企業的鼓勁。讓職工明白國有企業還是國有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不等企業性質的轉變。
那麼,為什麼有的職工對企業的改制仍有擔心呢?有一點可以肯定,職工承擔的風險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也就是説,職工擔心的是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擔心國有資産流進了個人腰包,擔心有人借此企業改制機會中飽私囊,國家損失,職工遭殃。對此,政府和企業在企業的改革中必須保證職工的切身利益,儘量不讓職工受到利益的損失。通過有效的方法鼓勵職工支持改革,參與改革,使企業在市場的大潮中,敢於競爭,在競爭中創造新的效益。
如果,有的地方把變賣企業來激活經濟發展的一種嘗試,也未嘗不可,如果只是一味地熱衷於變賣企業,通過這種變賣的辦法來達到招商引資的話,那麼這真的讓人擔心了?國有企業將真的退出歷史舞臺,把國有企業搞活,只能説是糊弄人的“託詞”。(作者:沈宏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