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人格培養”是教育核心任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0日 17:13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10月9日《人民日報》文章《教育,不能忽視“人格培養”》説:91.7%的受訪中小學生父母希望孩子獲得大專以上學歷,其中54.9%的受訪父母希望孩子能讀到博士學位;65%的受訪父母給孩子佈置過學校以外的作業;76.4%的小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門門都是滿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進行的系列調查結果屢屢證明,雖然素質教育推行多年,但在父母望子成龍心態的影響下,孩子們童年的學習負擔一點也沒有減輕。

  該文作者認為,在許多人看來,今天的中國人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似乎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事實上值得社會各界高度警惕的卻是,真正的教育被荒廢了,因為教育的核心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已經製造了太多的童年恐慌和心靈扭曲。

  什麼是健全的人格?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數千名大學生和數千名著名歷史人物的具體研究,歸納出心理健康者或自我實現者的15個特徵:1、對現實世界有敏銳的洞察力。2、能接受自己,他人和現實。3、言行坦率、自然、純真。4、不過分關注自己。5、具有超然於世的品格和獨處的需要。6、獨立自主。7、時時常新的新鮮感。8、常常能體會到狂喜、驚異、崇高等等所謂“高峰體驗”。 9、對人類充滿深厚的愛。10、具有民主的態度。11、具有很強的道德感。12、有幽默感。13、創造性。14、其親密朋友不多,但感情深厚。15、不盲從。

  我們當然不必照搬美國學者的研究。但至少,從中可以看到我們的“教育”離真正的教育有多遠的距離。家長送子女到學校受教育,常常説成是“送子女去讀書”,受教育只是名義上的,“讀書”才是真正的目的。家長希望子女在學校能夠獲取的就是高分,然後能考上重點學校,從重點小學到重點中學,然後是名牌大學,再讀研考博,最好還能留洋。—— 這就是家長們對教育的期望。教育從業者呢,當然要滿足家長的願望,學校的一切活動,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以灌輸知識、增強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至於人格,恐怕連老師都會認為“那是心理學家的事”。這種機制下培養出的學生,談不上堅強,談不上勇敢,更談不上捨己為人,至於正義感、獨立精神、愛心、同情心、誠實守信以及禮儀和舉止,都是説不上的。好一點的老師,有責任感的老師,在授課之餘,“附帶”給學生們零星地講一點,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有些老師,則完全把這些給“省略”掉了。他們的授課根本就是直奔主題,只要教會學生審題、解題、得滿分得高分,其餘的事情他們是不關心的。校長也不會考核他們,家長也不會要求他們,社會也不會責備他們。難怪,現在的有些學生這麼脆弱,這麼經不起挫折,而且,缺少愛心,沒有禮貌,舉止粗俗,自私自利,既沒有遠大理想也沒有健康的人生追求。沒有了“人格培養”,教育真的變得很令人擔憂。

  對於“人格培養”,我們不必囿於心理學家所説的人格,還應該包括從社會學角度看待的人格,即人的道德和修養,也就是榮辱觀。學者認為,榮辱觀是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決定的。不同的榮辱觀,是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榮辱觀滲透在整個社會的生活之中,不僅影響著社會的風氣,體現著社會的價值導向,標誌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而且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正像胡總書記所説:“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胡總書記所提倡的“八榮八恥”,就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內容。

  而關於“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關於“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的界定,人不可能是生而知之的。只能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豈止是培養學生獲得“大專以上”學歷,豈止是讓學生獲得碩士和博士的頭銜?教育的任務要深厚得多,也高遠得多。教育,絕不能忘記“人格培養”這一根本任務。否則,就真的是在誤人子弟。 (華瑩山農夫)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柳博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