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6日 17:25 來源:
中紀委查處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涉嫌申城“社保大案”,真可謂近年來少有的反腐大案。媒體、公眾、上海市和全國人民都為中央嚴肅黨紀、徹查腐敗的決心歡欣鼓舞。陳良宇一案的曝光,也在十七大召開前夕掀起了一場萬眾矚目的“反腐風暴”。無論什麼人,無論他職位多高,只要涉嫌腐敗,中共中央都要一查到底。中央的表態,也讓人們對黨和國家的反腐前景有了更大信心。
古人有雲:刑不上大夫,法不加於尊。可見在那個專制時代,是沒有所謂人人平等一説的。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不過是天下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願望,是為官者説給百姓聽的戲文。因為專制的政權,本來就是屬於某個帝王家族或利益集團的私有財産。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獨裁專制的時間佔了絕大部分。一百年前,當一代偉人孫中山向四萬萬同胞宣揚“天下為公”這一樸素的民主思想的時候,沒有多少人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明白民主是怎麼一回事。當民主思想伴隨著“五四運動”的時代潮流滾滾而來時,它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那些妄圖恢復專制政體的野心家,也成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跳梁小丑。可專制的政體雖已破除,但獨裁專制的思想卻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難以驅除的烙印,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利用代行公眾權力的職務之便,把完全屬於民眾的權力當成了個人或利益相關者的私有財産,這就是所有官場腐敗分子走向違法犯罪的根源。
身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陳良宇,身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中國經濟中心大上海的“一把手”,他應當明白諸如動用鉅額社保基金為利害相關者謀利的行為是多麼的危險。要知道,上海是全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社會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800萬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所有的媒體,商界、政界、學界的人士也是明白的。上海市民32億的社保基金被用於個人謀利,這可是個天文數字。大上海是個繁華的商業中心,更是個資本雲集、精英薈萃的大都市。多少年來,有多麼人曾在這裡經歷過滄桑人生中至關重要的興衰榮辱!?也許是見多了商界精英們的花天酒地,也許是目睹了燈紅酒綠下太多的一擲千金。陳良宇,一個也曾為大上海的建設做出過很多貢獻的政界高官,竟然迷失了自己,成為繁華都市中一個失敗的政界高官。也許是他以為動用32億資金算不得什麼,況且僅僅是用於謀點利潤,只要“到期歸還”就沒有什麼大不了;也許是他看到那些商界驕子們腰纏萬貫出手闊綽的行為有點“不平衡”,身為一把手竟然有點相形見絀;也許是他以為那些回報豐厚的建設與開發項目,給誰不是給,不用避諱自己的關係人;或許他想到了“刑不上大夫”的古義,政治局委員的身份可以保他無虞,況且還有老領導那裏的“面子”,黨中央也可能顧及某些“政治影響”。無論怎樣,他終究是對那樣做的後果準備不足,走出了這不該走的一步、兩步……,走向了一條政治上的不歸路。
腐敗,這是寄生在黨和政府身上的毒瘤,也是一種不合理、不科學、不成熟體制下的必然。黨和政府的權力從來都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或多或少,人都是有一點自私性情的,這就要求公眾權力的行使必須在一種制度和輿論的有效監督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黨政官員因個人因素而影響公眾權力的行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無可厚非。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們通過物質財富去酬謝那些給我們帶來更好生活享受的人也完全正常。但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人,都要得其所勞、拿其應得。簡單一句話就是:錢要拿在明處。
縱觀近年來中央反腐大案的特點,黨政官員利用職權為關係人謀利的情況已經成為一種通病。細心人可以發現,中央查處的陳希同、陳良宇案,都是在案件查處中首先發現曾與之關係密切的秘書捲入其中,而後再牽涉到背後的一品大員。這種腐案查辦時先見小蝦後牽大魚的現象説明了什麼呢?人們常説,上樑不正下樑歪。更應當清醒的是,“上樑”偏一度,“下樑”就可能傾斜十度八度,最終導致這個權力圈子形成窩案而傾覆。
中央徹查腐敗大案的決心是值得讚揚的,但面對每一次腐敗大案曝光時的“反腐熱潮”,我們是不是更應當冷靜地思考一下呢?我們的制度建設還存在許多不足;反腐也應當鼓勵全民參與而不是局限于黨內;查處腐敗高官時,我們是否還存在一些考慮“政治影響”的顧慮。懲治腐敗,就是中國共産黨面臨的最大政治。但所有這一切,都只能嚴格地依法、依紀而行。
面對中央查處陳良宇一案,全國上下是一片大快人心的反腐聲浪,可我們也要認真、冷靜、理智地看待這一問題。陳良宇也曾為上海的建設做出過貢獻,當然,這不是他涉嫌腐敗的理由,但那種一人倒下眾人群起而攻之的輿論是不理智的。對他的所有處理,都應當是一種黨紀、法制下的必然。如果我們的法紀、制度,能夠在體制約束和輿論監督下讓所有腐敗分子現出原形無處藏身,能夠讓他們受到不堪承受的嚴厲懲罰,吏治的清正廉潔就將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作者:李映潔)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