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不能因為環保問題而失去民心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0日 14:12 來源:
2006年9月,對於甘肅徽縣水陽鄉新寺村的村民來説,無疑是一個悲慘的黑色九月。一家鉛錠冶煉廠排放的有毒氣體和廢水中毒人數接近千人。據村民反映,新寺村旁邊幾百米處有一家生産鉛錠的冶煉廠,存在已長達十來年了,之所以出現多人鉛中毒的現象,主要與該廠污染有關。9月8日,環保總局派出的專家組抵達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正式介入調查新寺和牟壩兩村數百名群眾血鉛超標事件。(2006年9月10日 中新網)
毋庸諱言,由於長期不合理的資源開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我國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三分之一國土被酸雨侵害;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我國佔一半。我國近半數的河流遭受污染,每天有六千萬人難以獲得足夠的飲用水,六億人則喝著受污染的水。我國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的37%,當我們為人工造林的偉大成就歡呼雀躍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天然林面積的不斷萎縮而捶胸頓足。面對淮河上百公里污染團、河南平西成片的癌症村、貴州西部的砷中毒和氟中毒,直至徽縣水體鉛污染這一系列觸目驚心的環保事件,所有有良知的人們其思想是否可以走得更遠?
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生態環境的過分影響,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緊張,帶來環境的污染、生態的退化,並引發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我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2005年,全國發生環境污染糾紛5.1萬起,環境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5億元。古語雲:“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意”。各級級政府都有不同的“民心焦點”,須按輕重緩急的不同加以解決。但是有一個焦點卻是共通的,完全可以列為“民心工程”的重中之重,這就是環境問題。因為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關係到生死存亡。“錢財乃身外物”,經濟再怎麼發達,倘使老百姓連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幸福”與“和諧”。所以,環境問題,乃是“民心工程”的頭等大事,説環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動搖政權基礎一點也不為過。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飛躍,是黨的執政理念的新昇華,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以環境友好促進社會和諧。“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約束性指標: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長7.5%的同時,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但不容樂觀的是“十五”計劃環境指標都“落空”了,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學需氧量僅減少了2%,均未完成削減10%的控制目標。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社會肯定要發展,但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於普通百姓,不能為了發展經濟必須犧牲健康乃至丟掉性命;對於一個國家,不能為了增強國力而使人心向背,更不能讓環境問題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遵從自然規律,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最小的環境投入達到社會經濟的最大化發展,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地發展應該成為現代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標。(作者:真如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