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人若缺文明,旅遊能文明?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9日 14:44 來源:
中央文明委日前發出通知,部署在全國實施“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通知指出,我國公民的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和批評。(8月18日人民日報)
“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喧嘩吵鬧”等,中央文明委在通知中給我們開出了不文明行為的“清單”。隨使到哪個景區、景點去看一看,我們幾乎都可以毫不費力地捕捉到“清單”上的這些東西。把旅遊形容為回歸大自然,這比喻早已耳熟能詳。然而令人汗顏的是,哪有“回歸”,那裏的“大自然”就遭殃,如今已成為許多景區、景點觸目即見的情景。
一路走一路扔垃圾,只要是不想要的東西,統統一扔了之。隨心所欲攀枝折花,足跡所過之處,草花凋零一片。説“方便”就“方便”,把風景區當成了大廁所。還有一些青年男女,興之所至就把風景區變成了“伊甸園”。習慣成了自然,出了國門也照樣習以為常。在飛機上沸反盈天地打牌,就餐時一哄而上爭搶食品,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大呼小叫,不守秩序不排隊有空子就鑽……國外不少旅遊景點的廁所裏都有明確的中文指引:“排隊”、“沖水”、“洗手”等。為何要用中文標示,答案恰也不言自明。
對這些不文明行為,我們本應“觸目”就該“驚心”,可惜的是我們早已“觸目”而不“驚心”了——當見怪不怪成了“思維定勢”,陋習的橫行自然就成了一種似乎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倒是誰如果去指責這種現象,反而會遭到白眼甚至嘲弄,對方會瞪著你説,這也算個事?而當出了國門別人不買賬,想出種種辦法限制這些陋習時,我們一些同胞竟還覺得難以容忍,認為這是“歧視”,還要氣壯如牛地“討説法”。
兩相比照,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央文明委要把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作為一項持續3年的“行動”,要把不文明行為與損害中國“禮儀之邦”形象相提並論了。旅遊不過是人們生活舞臺的延伸,因此旅遊文明更有賴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從這個層面考量,中央文明委部署的“行動”,並不只是限于旅遊的範疇而更是全方位提升文明的“行動”。(作者:奚旭初)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