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3:37 來源:
美麗的北戴河,涼爽宜人,是避暑休閒的勝地。7月29日至8月4日,51名為農業科技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專家和農村實用人才,受黨中央、國務院邀請,來到這裡休閒度假。(新華網8月5日)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執政以來,與民同甘苦,改變了中央每年到北戴河集體辦公的做法,而是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到北戴河休假。今年第一次專門邀請全國51名農業科技專家和農村實用人才到北戴河休閒度假,除了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戰線專家、人才的關心外,更為重要的是向全黨全社會傳達了農業科技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換言之,根本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又快又好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具有極為關鍵的基礎作用。這是黨中央具有戰略眼光的一著。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黨我國一項長期的重大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當前,新農村建設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和苗頭性問題,主要是,把新農村建設作為短期目標,片面理解為“新村”建設,簡單化為“拆舊房建新房”。有的脫離實際,盲目攀比,違背農民意願,搞“形象工程”,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這樣勢必把農民多年來積攢的微薄財力糟蹋一空,最終只能是損害新農村建設的聲譽,欲速則不達。
這種現象説明,我們的一部分幹部還沒有真正領會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和要旨。必須指出,新農村建設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多管齊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是生産發展、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産能力和生活水平。要從公共財政傾斜農村、“多予”上下工夫、從鄉鎮政府綜合改革下工夫、從改革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工夫,更為重要的是要從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上下工夫,這才是治本之策。
毋庸諱言,由於我國農業起點低、投入不足等體制機制性的問題,我國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産的作用還很薄弱、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産的支撐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表現為,農業科技人才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自主創新實力相比發達國家還十分落後、領先世界的核心技術還不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反而在機構改革中受到削弱、農民科技素質還有待大幅度提高,等等。這些現象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必須加以改變。
歷史經驗和發達國家的成功實踐反復證明,每一次的農業科技進步,都引發了農業生産的發展,也必然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支撐和推手。我國以不到世界耕地總量7%左右的耕地,要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的確是困難重重。西方國家有人懷疑: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而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研製的雜交水稻、超級水稻,讓外國人閉上了嘴,其背後的支撐就是農業科技創新。“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3%,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率先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要在農業特色種、專用種培育上、農産品安全生産等方面取得突破。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農業科技專家和農村實用人才的進一步的辛勤勞動和奉獻,他們理應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和關愛。
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科技專家和農村實用人才的殷殷關愛,化作了他們為新農村建設進行科研攻關的無窮動力。他們利用休假的機會,相互學習、交流經驗、探討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黨和政府諫言獻策。“一點一滴,都體現了中央對農業人才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這是休假專家的共同心聲。來自農村基層的“土專家”、“田秀才”們則表示 ,“我們一定不辜負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期望,更好地發揮&&作用。” 七天的休假是短暫的,但是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科技專家人才的濃濃的深情厚意,以及所表達的農業科技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戰略支撐重要的導向意義和作用則是久遠的,從而為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作者:晨曦wt)
責編:郝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