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寫字樓送餐,用的是一次性餐盒;快餐店吃飯,用的是一次性筷子;客人來訪,用的是一次性茶杯……一次性餐具給生活帶來了方便。然而,它像一把雙刃劍,給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埋下隱患。“方便”之痛——(2006年7月12日星期三《人民日報》普及中的隱憂)
説到使用快餐,確實給人們提供了便利,省時間,又省事。使用快餐,從表面上看人們似乎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就是對人的身體有害,何況是潛在的,因為人們用起來方便,也不予以“追究”,再加上快餐業發展之迅速,所以人們近乎于“忽視”其危害性而不去理會。
筆者曾在幾年前,途經合肥市看見路邊攤點使用快餐盒,就提議“發泡餐具為何禁而不絕”,《工人日報》于2002年9月7日予以刊登,結果如何呢?不要説禁了,就是讓人們使用“環保飯盒”的餐具,人們仿佛不習慣似的,只要有用的就行。説了等於沒説,再怎麼説,發泡餐具對人身體有害,也無濟於事。如有關人士介紹,一些廠家在産品中添加的碳酸鈣、滑石粉、石蠟等填充料超過50%,這些物質遇熱後與食物中的水、醋、油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人一旦長期攝入超標的碳酸鈣,就會出現消化不良、膽結石、肝系統病變,甚至致癌;街頭“美白筷”一般都是通過硫磺的熏蒸漂白,造成二氧化硫超標,導致人患上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生産紙杯的企業在生産過程中加入大量的熒光粉,這是一種能使人致癌的增白劑。
據悉,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快餐盒的合格率只有40%。如此低的合格率讓人不禁追問,為什麼這些商家能屢屢得逞,劣質産品得以充斥一次性餐具市場呢?既然知道快餐盒不合格,長期使用會給人帶來傷害,那麼國家和有關部門為什麼不採取措施。監管的部門在幹什麼?明明有“環保飯盒”,為什麼不普及推廣?
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億雙,需要砍伐2500萬棵大樹,減少森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我國每年使用的一次性餐盒超過120億個,發泡塑料餐盒在生産過程中使用的發泡劑會破壞大氣臭氧層。
由此可見,快餐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僅僅是表面上的“方便”,而實則是“害”大於利。我們知道使用不合格的快餐具,對人的身體有害,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又知道大量使用快餐具是對資源的浪費。那麼,人們要問誰能生産出合格的産品,方便人們的生活呢?國家和有關部門是不是應該從源頭上把好關,制定相關標準體系,對食品塑料包裝製品企業實行強制認證制度,同時要加大對一次性塑料餐具替代品的科研攻關。儘快生産出替代品,既讓人們使用方便,不對人體造成傷害,又能解決環保污染問題,使之資源不被惡意破壞和浪費,得到更好的利用,為人類造福。
時下,在人們需要快餐具的替代品還沒有問世之前,對於快餐具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國家和相關部門應儘快拿出具體的辦法,對快餐具進行回收利用。這樣做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好處。(作者 沈宏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