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普通老百姓眼中,外交官往往予人“西裝革履”、“有點神秘”的印象。然而,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保護僑民生命財産安全,他們也要面對高溫、缺氧、疾病甚至戰爭等各種挑戰。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8日上午舉行首次公眾開放日活動,向100多名包括學生、公務員、商人、工程師等在內的普通香港民眾和記者揭開外交官神秘的面紗。(7月8日央視國際)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首次對公眾開放,極大地激發了香港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讓他們在感受外交中更加愛港愛國,更加懂得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的深遠意義。愛國主義的情感是高於一切個人感情。革命導師列寧説過:“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在愛國主義這種深厚的民族感情面前,所有個人的感情都顯得微不足道。在這個灑滿和平陽光的現代,不失時機向公眾開放一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的特殊辦公場所,讓他們感受到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以及在這種尊嚴背後的奉獻,對鼓勵全體人民努力進取,奮發圖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有好處。
這使我想起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的故事。裴多菲成名前窮困潦倒,顛沛流離,身上只有一部詩稿。著名詩人米哈依看了他的詩稿,發現了他的才華,設法幫他發表,裴多菲由此而成名。但米哈依在議會發表演説,同意外國駐軍匈牙利和在匈牙利軍隊中用德語施令,背叛了國家民族利益。裴多菲非常氣憤,他公開寫詩抨擊他的恩師。許多人勸他不要這樣,他説:“我愛恩師,但更愛祖國!”為了祖國,他不僅斷絕了同恩師的關係,而且告別了新婚的妻子,毅然走上了反侵略的戰場,獻出了自己年僅26歲的生命。當祖國遭遇到來自外敵的羞辱,她的赤子可以捨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來維護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這就是愛國主義強大的動力。開放特派員公署,就是要讓香港民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國家的內涵,以及那份不容許任何玷污的純凈與神聖,使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一種神聖的職責和使命,那就是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當捨身而取義,為國奉獻一切。
這使我想起了在中央電視臺國慶50週年的晚會上,有3位退伍女兵榮幸地成為特邀嘉賓。她們之所以受到這麼高的禮遇,就是因為4年前她們在濟南當兵時,有一次外出在街上撿起了一分錢,因為這枚分幣上有我們的國徽。她們説如果讓人隨便踩踏,“就是踩在了我們的心上。”一位攝影愛好者搶拍了這一情景,登到了報紙上。在籌備晚會前,中央電視臺的編導們在翻閱歷史資料,看到了這張照片,被這3位女兵的愛國之情所深深打動,幾經週折找到了這3位已經退伍的女兵,把她們請進晚會現場。由此可見,愛國並不都是轟轟烈烈有偉業,愛國行為是一種融于日常生活的實際行動。就象外交部特派員公署裏的辦公秩序和日常事務,可以説是平平常常,微不足道,但是透過這些日復一日的工作卻折射出身後強大的祖國,反映出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人身上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需要認同,需要共鳴,需要根深蒂固、持久永恒的理念。香港華聯環球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莫子瑩在參觀時對外交官的風度深表折服:“聽完外交官的介紹,我都有點心情澎湃,感覺自己就是其中一分子。” “其中一分子”就是一種發自肺腑的認同感和強烈的共鳴。愛國主義集中體現了個人與祖國的本質聯絡。眾所週知,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香港、澳門同胞以極大的愛國熱忱和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進入新的時期,“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在香港、澳門得到全面貫徹實施,香港、澳門回歸之後保持繁榮穩定,“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已經成為生動的現實。香港和國家的發展風雨同舟,休戚與共。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決定著每個兒女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每個人都必須樹立祖國高於一切的觀念,把愛國作為自己的神聖義務。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讓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這樣的公眾開放活動越來越多,讓所有中國人都感受到祖國溫暖遙懷抱,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團結一致,使愛國愛港的力量發揚光大,為祖國的強盛而共同發展,努力奮鬥。(作者:梁江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