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見日本民主黨黨首小澤一郎時,再次表示中國政府將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致力於通過對話和平等協商,妥善處理兩國間存在的問題,擴大雙方各層次、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為兩國人民謀取實實在在的利益。希望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早日消除兩國關係中的政治障礙,推動中日關係儘快回到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中國新聞網)
在一言難盡的中日關係中,糾纏了太多歷史與現實的是是非非。我們看到,幾年來的中國政府,已經在中日關係的博弈中表現出了既成熟自信又靈活務實的堅忍不拔。在事關民族尊嚴的歷史認同上,在事關國家主權的糾紛中,他們表現得堅毅而果敢。在事關雙邊利益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上,在攸關兩國民族感情的民間交往方面,中國政府則採取了儘量擱置兩國政治分歧的積極態度。無論東亞鄰邦還是西方媒體,在仔細分析近來中日兩國的外交博弈後,更多的還是認可中國政府這種以柔克剛的太極式外交策略。而浮躁與狂妄,則使那些日本內閣高官的外交形象大打折扣。
歷史上,由於地緣因素的影響,日本成了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國家。直到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才開始“脫亞入歐”,中日兩國也因為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鄙視中國傳統觀念覬覦中華河山,而成為一對“冤家”。但是,自從二戰結束日本向中國無條件投降的那天起,儘管後來也經歷了種種的崎嶇坎坷,中華復興的步伐卻是任何外來勢力也無法阻擋的。很多日本人顯然還囿于鄙視中國人某些世俗觀念的思維定式,既不肯承認日本戰敗的歷史意義,更不願接受中國與其平起平坐甚至更為強盛的現實。
當小泉首相一再不顧中國領導人苦口婆心的勸告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時,當他一再聲言“不理解、不明白”為什麼參拜死者亡靈的“個人行為”竟能嚴重損害中日關係時。中國領導人不僅關閉了中日首腦會晤的大門,更在對小泉先生失望之餘把目光投向了中日關係的未來。包括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內的中國高層官員,多次會見以民間身份訪華的日本政黨和友好團體代表。這表明,中國領導人正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不再把中日關係的改善寄託在個別日本官員轉變態度上,而是積極倡導兩國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民間交往,借此來消弭兩國民眾間歷史的、現實的意識分歧和心理隔閡。與日本內閣相比,這種思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其實,如果你真正了解一下東亞歷史就會發現,目前中日兩國在歷史和現實權益方面的爭吵實在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消除的。也更會明白,為什麼至今還有那麼多日本人不斷鼓噪日本以其區區撮爾之身,公然藐視甚至挑釁中國這頭日漸強壯的“大象”。但現實對於這些日本右翼來説可謂越來越嚴酷。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可阻擋,整個東亞都可能生活在這位巨人崛起的影子裏。於是他們焦躁不安否認早已發生的歷史事實,於是他們緊緊抱住山姆大叔的腿以求心理安慰,於是他們向亞洲國家宣揚自己曾有的經濟成就力圖走出大象日漸強大的影子。然而他們內心也清楚,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不可逆轉,所有這些努力,不過滿足一時的面子和心理需要罷了。
小澤先生曾在國內説,日本應當與中美保持一種等邊三角形的外交關係。但他們的麻生外相則堅持,日本應當與美中保持等腰三角的關係,因為日美兩國才具有更為接近的價值觀。可這種説法恐怕遲早要被客觀的現實利益所改變,因為中日關係的穩定,實在不是一方有求於另一方,而是對雙方都好。任何希望準確把握中日兩國關係走向的人,都應當認真研讀千百年來的東亞歷史。這樣才能鑒史正己,看清中日關係的未來航向。準確地審視歷史,是中日關係的基石。(李映潔)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