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拜師學藝為何不過時?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9日 13:12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5月初,在北京南區郵電局勞模師傅與徒弟親情對話活動的現場,49歲的北京市勞動模範、和平門郵局營業員劉玉枝滿面笑容地第二次接受了10位新徒弟的拜師禮,成為全局18名職工的師傅。劉玉枝的首批徒弟、2004年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的李梅興奮地説:“作為徒弟,看到師姐師妹們在師傅的幫助下,一天天進步,成為企業的骨幹,真得感謝區局黨委推出的拜師學藝活動啊。”(2006年6月29日星期四《工人日報》拜師勞模是否“過時了”)

  對於,北京南區郵電局開展的拜師學藝、雙學互動的做法,筆者以為,非但不過時,相反具有一定的優勢。不僅把優良的傳統發揚光大,而且使得師傅的絕技不被失傳,對於建設國家,發展企業有益。這並非有誇大之詞,是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先把徒弟當好了,才能稱得上師傅。比如説,人不先當學生,何來老師之有。如果學生總比老師有能耐,那麼又何必當學生。有人認為,拜師學藝“土”了,或者説“過時了”跟不上形式。其實不然,那只是片面之詞。只是看到了“盾牌”的一面,而另一面卻沒有看到。即只注重理論,而輕視了實踐。

  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企業裏的師徒關係為何融洽,那時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的環境下所形成的。因為生産技術水平,還不發達,那時候的企業裏師傅是憑著多年的生産實踐經驗、摸索得來的技術,書本上是很難找到的。有的師傅掌握的絕活,若師傅不肯傳授,是難以得到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涌入企業,作為年長的師傅們在接受新的東西時可能比青年人要慢,何況,有的青年人都是剛走出學堂。認為自己肚子了多少還有點墨水,對於工廠裏的師傅,表面上認同,內心裏卻有另一種想法。再加上企業裏搞淘汰,説不定,哪一天輪到自己下崗。於是,徒弟不願學,師傅又不肯教。以至於出現有的企業裏的老工人退休,企業裏的絕活失傳。師徒關係不再是以前的那種關係。況且,有的企業管理者,認為拜師學藝,落伍了,沒有創新的東西,沒有必要花這方面的精力。只是一味跟風,為創新而創新。脫離了實際,脫離了本該有的優勢。就像俗家人説過的話,外面的和尚好唸經。有的企業不注重挖掘本企業的“財富”,相反高薪聘請外面的技術工人。同時,我們應該承認,在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的進程中,許多企業仍保留著拜師學藝的好傳統。實行一幫一,結對子,企業呈現活力。只是宣傳的少了,堅持下來的不多。

  當然,現在節拍很快,企業裏工作多年的師傅,要適應形式,要不斷補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啃”老本,單一地靠實踐積累知識、積累經驗,要通過理論完善絕技。在創新中得到昇華,把自己掌握的絕技 奉獻給企業,奉獻給社會。那麼,作為剛進廠的年輕人,更應虛心地學習,把理論知識變為實踐,才是人們共同的期待。而不是師傅與徒弟成為對立面。師徒之間的情意源遠流長。

  正如,北京南區局黨委副書記李秀慧認為,勞動模範是企業的寶貴財富,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優秀品質,倡導拜師學藝,就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賦予其新的內涵,通過絲絲入扣的思想上、作風上、技能上的傳幫帶,在企業裏形成崇尚先進,揚榮棄恥的氛圍,為全面提升員工素質,為典型人物的不斷涌現和成長搭建平臺。 

  北京南區郵電局此舉,給傳統賦予了時代的內容,讓“老樹”開出了“新花”。我們應當確認,在企業獲得的知識是直接的;在課堂和書本裏得到的知識是間接的。只有間接與直接實現對接,才能撞接“火花”,賦予新的生命!(作者 沈宏勝)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