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2日 17:06 來源:
2005年7月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廣告係的于曉麗,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近一年,從沒領過工資,她卻仍捨不得放棄這份“工作”。一份關於“2006大學生就業力調查”的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26萬人中,“零工資就業”的人已佔被調查者的0.8%左右。很多人不得不採取“零工資就業”的方式,放棄應有的勞動收入和社會保障權益。(《中國青年報》6月22日)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讀大學,究竟要讀什麼?畢業後,又能做什麼?工作近一年了還在當沒領過工資的實習生,這一現象衝擊著我們的視野,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生究竟怎麼了?大學生為什麼如此選擇?當然,責任不完全歸咎於當代的大生。作為以培養、塑造人才為己任的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罪魁禍首則是積重難返的教育體制。
高校怎樣培養人格健全、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專業設置怎樣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零工資就業”暴露出一些高校在教學與實踐上的脫節。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轉型時期,如何加大理論知識貢獻的力度,一方面盡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另一方面能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實問題。
出現“零工資就業”,反映了大學生就業心理期望值已降低。“大學生滿地都是”已成事實,當年的“天之驕子”顯然已經成為社會弱勢群體之一。正如社會的發展軌跡所昭示的,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在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以後,中國的人才觀念正與國際接軌,大學生這個曾經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澤,大學正逐漸成為培養普通勞動者的基地。但需要指出的是,“零工資就業”是一把“雙刃劍”,畢業生固然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積累經驗,企業也可以多方面考察員工,而大學生的超低工資會使人懷疑上大學的必要性,甚至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
看到大學畢業後的現狀和預設的前景格格不入,得出“讀書無用論”的判斷,無疑是對當代教育的嘲諷。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和低起薪現象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並不一定就是大學生自身不值錢造成。大學生到底是否“貶值”,很難定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隨著用人單位的日益理性,以及社會務實風氣的形成,大學生的學歷開始“貶值”了。
“零工資就業者”是隱性失業人口,當大學生遭遇低起薪“寒流”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其生活困難,壓力加大。尤為可怕的是,他們的增多會加大貧富差距,甚至影響社會穩定。“零工資就業”的背後是嚴峻的就業形勢。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者只有33.7%。正是因為就業難,重金投資教育卻“血本無歸”,才有了“零工資就業”,有了“讀書無用”的怨言。“零工資就業”與其説是無奈之舉,不如説是控訴,是對教育這一公共産品“質次價高”的嘲弄。
教育部門應該認真反思,教育體制和機制存在哪些問題,應致力於改善人才培養的結構與模式,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相關部門也應積極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解除畢業生的後顧之憂,以消弭其對教育絕望的心理。無論是來自教育內部還是外部環境的改觀,如果不能切實扭轉現行的教育體制,不能首先讓人讀得起書、上得起學、就得了業,“零工資就業”就將持續存在,“讀書無用論”就一日難以消除,科教興國戰略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只能淪為空談。 (作者: 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