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為什麼大學生“實用”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2日 14:48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20多年前,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大學畢業生的理想選擇。現在,到國外去,到外資或中外合資企業去,到掙錢多的地方去,成了一些大學生的主流選擇。“生活狀態是調查的主線,從結果來看,‘實用’成了關鍵詞。”這個觀點在河北大學青年發展研究中心近日發佈的《大學生生活質量調研報告》中得到了證實。(《中國青年報》6月12日)

  調查發現,多數學生重功利、講實惠的人生價值取向突出,注重物質利益和短期的回報,而對遠大理想和精神價值的追求顯得軟弱。從高考的競爭到專業的選擇,從為學費發愁到為求職焦慮,大學生開始直面事關自身前途命運的各種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在調研報告第一部分的最前面,幾組調查結果被專家們概括為“價值理想的實用化”。對此,還有另一種説法叫做“信仰危機”。

  當然,責任不完全歸咎於當代的大生。作為以培養、塑造人才為己任的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罪魁禍首則是積重難返的教育體制。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於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出現,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進步的精神殿堂。我國大學要想回到健康發展軌道,需要重新認識久違了的大學傳統精神,重溫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些現象衝擊著我們的視野,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而讀著大學?高校怎樣培養人格健全、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專業設置怎樣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讀大學,究竟要讀什麼?畢業後,又能做什麼?

  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轉型時期,如何加大理論知識貢獻的力度,一方面盡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另一方面能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實問題。

  大學愈來愈接近社會,大學在社會中充當何種作用,最終將走向何方?大學是遺傳和環境的産物。大學總是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從某種程度來上來講,它是為這個社會服務的。至於大學生的出路,在當下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以其學歷的高低為標準,而應以其對社會實際貢獻的大小來衡量。

  當大學從社會的邊緣邁向社會的中心,其受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喪失了理想主義的大學,從神聖慢慢地滑向庸俗,越來越成為社會中一個普通的服務機構,而不知魂歸何處。美國學者布魯姆在目睹美國大學與社會的過度結合之後,發出哀嘆:"大學必須抗拒那種事事為社會服務的傾向,作為眾多利益集團中的一個,大學必須隨時警惕自己的利益由於人們的要求而更加實用,更為適應現實、更受大眾喜愛而受損害。"

  大學生一窩蜂的“實用”,顯然是不理性的。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我們必須回到本源。不是説大學一定要固守象牙之塔,不能參與社會變革,只是參與是應當有限度的,它不應該立刻滿足這個社會所有的即時需求,而是對於社會的遠景做出承諾與研究。也就是説,這種參與和服務應是著眼于長遠的,也只有從這個方面,大學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盡可能地實現充分就業,既是個人過上幸福生活的一個基本保證,也是社會穩定的一個調節閥。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理性擇業、就業或創業,調整就業期望值,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科學決策,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以緩解當前的結構不均衡造成的就業難題。

  社會分工只有工種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整個社會的勞動價值觀真正發生變化的時候,當三百六十行的各個職業都有大學生忙碌身影的時候,當我們都對大學生的此種選擇習以為常的時候,和諧、健康、持續的發展社會也就指日可待了。(作者: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柳博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