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09日 14:36 來源:
今天,匯聚了“中國最智慧頭腦”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在北京閉幕。在大會開幕的當天,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説,科技界出現了一些違背科學道德的不端行為。近一段時期以來,媒體關於院士的報道不在少數,尤其是負面報道,讓公眾對代表最高科研學術水平的院士們産生質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院士説,參加這次院士大會感覺有些灰溜溜的。現在的院士當得太累了,“感覺壓力太大了”。(2006年06月09日 中國青年報)
感覺壓力太大了?幸福像花兒一樣,姹紫嫣紅,感受各不相同。有些榮譽,有些壓力,基本上符合能量守恒的定律,就沒什麼大不了的。院士本身就是榮譽本位,據説其它國家也有。例如在學術水平很受敬仰的美國,有的學校為了表示尊重,會為院士專門留出一個停車位。那裏的院士候選人由院士推薦,選舉也很簡單。美國的院士每年還要繳會費,也沒有什麼特權。成就擺在那裏,沒有其它額外的壓力和“張力”,理直氣壯,自然不會有灰溜溜的感覺。
所以,院士們都認為院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院士制度不可動搖。
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院士的作用肯定比博士要大,博士書記已經比較多見,院士部長還不是太常見。聽説2003年40多位部長級高官的名字出現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名單中,還有董事長有被提名為院士的,開始也有些驚詫。習以為常也就好了。和行政官員相比,董事長科技含量或許還高一些,在專業領域是&&人,怎麼也屬於在第一線。所以,在科學精神和社會道德方面,院士也是楷模。雖然院士中也確有極少數人做了有損院士群體的行為,但個別學術腐敗問題與院士制度無關。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
中國工程院日前調查報告認為,目前各類獎項的評選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一獎多報或改頭換面重復報獎,講關係甚至腐敗導致低水平成果獲獎等。部分候選人為了當選院士弄虛作假,有的候選人單位甚至出現“設計”院士培養路線的現象。但是,調查顯示,77.2%的院士認為目前院士自身的學風道德水平比較好,71.7%的院士認為有必要在院士學風道德方面建立具體約束監督制度。認為無必要的佔16.3%,未答的佔11.4%。
針對社會上對院士的種種評價,很多院士感覺“憋得慌”。今年春天,中國工程院的幾個院長&&,分別趕赴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成都等地組織院士座談。剛剛從副院長位置上退下來的沈國舫院士參與這次調研。他説,炒作院士的收入多,兼職多,是不了解院士。例如,辛世文院士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他説,自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學校感到很光榮。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他到北京來開院士大會,還要自己出路費和食宿費。
在普通人眼裏,院士都是各領域的頂級專家。這並不全面。就個體而言,院士們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解決自己所在領域的具體問題;但是對整個群體來説,院士們更關注對國家發展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宏觀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他們堪稱“國家思想庫”。一些政府部門或機構的各種諮詢會、項目論證會都少不了受邀院士的身影;一些重點科技項目的立項、審批、運作少不了院士的聲音;國家各種基金項目的評審、各種科學成果評獎、評價更是要有院士到會。甚至擴張到社會上有不少活動為了顯示檔次,都喜歡邀請幾個院士來參加。院士們被高校科研院所爭相聘請,甚至出現所謂的“雙聘院士”。實際上,全國的院士數量有限,不少地方都宣稱自己有多少名院士,如果把這些院士數量加起來,早已超過了已有的院士總數。
不過,在調查中,佔83.7%的院士未對兼職作答。大多數院士認為,院士兼職有很多種情況,應該加以區分,不應一概禁止。院士虛職較多的問題與極個別院士不自律有關,也和社會的不良風氣有關。
其實,我國的“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主要的還是等級制,終身制。
院士成了最高學術稱號,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幾乎公認的是,院士相當於副部(省)級。“學術界就不應該搞等級制,不應該搞什麼最高頭銜。”科學研究本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打破權威的過程。從事創新的人即使今天達到最高水平,也並不意味著明天他仍處在最高水平。而現行院士制度就有違科學與創新的要求。社會的盲目炒作,也使院士頭銜成了特權的代名詞,更與設立院士制度的初衷漸離漸遠。
與獎勵制度相比,院士制度的終身制背離了優勝劣汰原則,削弱了推動創新的競爭原則。“獎勵制度的本質是有什麼功論什麼賞,對事不對人,一事一獎,而非終身制。相反,院士制度是從人出發而不是從事出發,類似于選勞模,並公開規定,獲得這種最高學術稱號者皆為終身榮譽。這樣的院士制度設計,因其只能上不用下,且利益無限,使得相當一部分人把爭取這種功名放在不恰當的位置上,使得評定院士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不和諧的聲音,如賄選、對候選人誇大其辭的評價炒作等,且評上的院士有不少也難以令人信服。
也有人士認為,院士的膨脹和貶值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一路高速增長,但科技的高層次創新卻呈現了負增長態勢。我國科技大獎——國家發明一等獎曾出現過連續6年空缺的情況,這説明了什麼?本世紀前兩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年均僅為20世紀90年代的1/3,甚至更低。目前我國每年的發明專利數量只相當於韓國的1/4,美國的1/40……如果中國科技界像美國或歐洲科技界那樣人才濟濟、大師輩出,那麼為避免野有遺賢,每兩年評選一些院士當然可以。但實際上,在中國科技創新還相當落後、科研人員整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如此頻繁地評選院士,新院士的質量就可能一屆不如一屆,導致院士的貶值。
誰知道呢?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作者:啊雨水)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