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視購物讓人愛恨相交。
讓人愛恨相交的,還有電視購物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邊緣的企業生態。
毫無疑問,發軔于1992年的中國電視購物渴望翻開新的一頁。
近日,《中國經濟週刊》獲悉,《電視購物節目標準》和《電視購物行業標準》正在編制中,前者有望年內出臺。“兩個標準”讓監管上位。監管之下,自律卻是中國電視購物最後的救贖。
禍起“亂象”
電視購物曾經看上去很美。有人斷言,第三次零售革命來了。有人惶恐,商場、超市的敵人來了。
從商業角度看,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零售模式擴大了我國多渠道流通領域,成為市場經濟建設的新成就之一。統計顯示,2003年至2005年,中國電視購物每年增長幅度為25%,2008年增長高達30%,市場規模過百億元。有人樂觀估計,到“十一五”末,全國電視購物市場規模可達2500億元。
從商譽角度看,電視購物卻備受置疑。産品質量低劣、廣告虛假誇大、産品問題沒有售後服務、發生糾紛後又難以維權等嚴重問題屢屢出現。在今年3 15期間,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3992件非現場購物申訴中,電視購物投訴達1731件。“亂象”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對電視購物的信心,也阻礙了行業的生存和發展。
然而,“亂象”背後無法回避的是中國電視購物的“前世今生”。
在國外,電視購物已有近40年的歷史。1992年,電視購物進入中國,經過“井噴”式發展,到2000年已有上千家公司,行業收入一度達200多億元。
成敗皆蕭何。在對産業認識不足的情況下,一窩蜂上馬的電視購物産品攪亂了市場正常秩序,行業管理也處於真空地帶。在2000年底,隨著廣告誇大宣傳、産品質量不過關、售後服務欠缺等問題的逐步顯現,電視購物市場規模急劇萎縮。行業規模大幅縮水,從千余家公司銳減到不足百家,行業收入縮水至不足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