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人不愛牡丹花,佔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窮盡各種藝術形式來讚美牡丹,描繪牡丹。試想一下,幾千畝國色天香的花冠牡丹邀聚在一起,會是何等壯觀的景色!
在畫家郝良彬的世界中,這“十里牡丹”,早已是融入他生命,創作藝術作品的一片自由呼吸地。你看他畫得那紅色的碩大花朵,雍容華貴、嬌艷欲滴;玲瓏剔透的枝葉疏密有致、灑脫大方;花簇與珍禽相映成趣、精心構思的畫面表達出花王的獨尊和神韻。細細品味,真是“一片異香天上來”,空氣中也仿佛鬱積了沁魂的香艷……
郝良彬畫牡丹絕非偶然。他出生在山東曹州,在那個被譽為“牡丹之鄉”的地方,孩提時的他每天都到牡丹園看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與牡丹朝夕相伴,經常踩著晨露,披著晚霞,聽著蟲鳴,蹲在牡丹叢中,細心觀察牡丹從抽芽、含苞、綻蕾、怒放到花枝凋謝的整個過程,目濡心隨地勾畫了大量的寫生素材。起初,他怕畫不好被人笑話,於是便一個人躲到城東趙王河畔,一片方圓三公頃的牡丹園。“我在河邊搬塊石頭,坐在花叢裏畫上大半天也無人來打擾,心靜,痛快!有時候連吃飯都忘了。”正是這種對牡丹發自肺腑的熱愛,讓郝良彬在丹青筆墨中傾注了滿腔情意。
十二歲那年,時逢一些畫家到家鄉采風,也許是同對牡丹的那一份執著,讓郝良彬與他們結緣。畫家們都親切地管郝良彬叫“小畫友”,他們在繪畫方面對郝良彬言傳身教,郝良彬清楚地記得一位畫家曾借給自己《藝術哲學》這本書,他從中悟出了不少道理,對自己以後的繪畫事業也産生了很大影響。一次,郝良彬跟在一些正在作畫的畫家後面,邊學邊畫,這一幕剛巧被當時也在場的一個搞攝影的人拍了下來。第二天,郝良彬被名師指點作畫的照片,和他當天畫出的作品就出現在本地照相館的大櫥窗裏,偌大的小城霎時轟動,從此郝良彬“一舉成名”。
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中,有篇講明朝時大畫家王冕學畫荷花的課文,郝良彬常常把王冕勤學苦練的故事當作自己奮鬥的動力。“王冕自學成才畫荷花,我就畫牡丹。”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後,郝良彬順利地考入了濟寧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在繪畫方面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隨後,上海書畫出版社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中堂畫稿,在700余件應徵作品中,郝良彬的《春滿乾坤》獲得了一等獎。這幅以牡丹、孔雀為主,配以玉蘭和竹影,是郝良彬最為熟悉和喜歡的創作題材。郝良彬説,他對牡丹的造型規律早已銘刻於心,每次作畫之前,仿佛有千萬朵牡丹生動地在自己眼前爭奇鬥艷。那一筆筆或寫意、或工筆間,狂放而不失精微,瀟灑而不乏秀媚,華貴和靈動並存,綽約與自然兼收,色墨淋漓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充滿生機的活力,一種奮發向上的激情!
十餘年間,郝良彬被多家國家級出版社出版了牡丹題材的作品,多達幾百萬張,他的大幅作品也多被挂在國家的許多會堂和重要賓館。令人讚嘆的是,在今日中國畫壇上一片“超寫意”、“獨闢蹊徑”的宣言聲中,郝良彬既不追求激進,也不尾隨時尚,而是始終相信自己的積累和經驗,注重在中國畫中表現最明確、最強列的“線”,在不乏浮躁的華麗中,表達出一種大樸素。“虔誠地對待藝術、對待社會、對待生活、不嘩眾取寵、炫人耳目,表現廣大人民群眾最需要、最喜歡的東西。”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在群眾中才産生了共鳴,“我的牡丹情是無限的,我的牡丹緣是永恒的。”
(撰稿 王煉)
責編: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