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靜遠品自高
——訪走進央視書畫院的客人、畫家劉福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1日 16:40 來源:CCTV.com

  


  

  

  説劉福芳是個“笑星”實不為過。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太太,衣著大方得體,被一間精緻卻不張揚的客廳環繞其中,坐在古樸的紅木沙發上,一幅鶴發童顏的樣子,端著茶杯,講到興致高昂處,仰面大笑,笑得很是通透敞亮。

  

  青春,沒有留下蒼白

  或許在冥冥之中,東北那片遙遠的原始森林一直在召喚著她吧,195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繪畫係大學畢業後,劉福芳自願申請去黑龍江省文化局美術創作室工作,記得當時去的幾個同學之中只有她一個女孩子,性格堅強外向的劉福芳堅持自己背著沉重的行李包,興高采烈地坐上開往林海雪原那塊神秘之地的小火車。下了小火車還要再走一段路才能到他們留宿的工棚,畢竟女孩子的體力不抵20來歲的大小夥子,正當一行人沿著鐵軌起起落落地往前移動,劉福芳卻一不留神讓鐵軌絆倒了,夥伴們連拉帶拽,好不容易把趴在地上的她扶起來。

  當天晚上,劉福芳不經意地走到工棚門口,聽到裏面的工人正在繪聲繪色地説笑話:“今天,有一個小姑娘拎著行李,趴在鐵路那兒不起來了”,這時講笑話的人一抬頭正好看見劉福芳愣愣地杵在門口,“哎,你們看,不就是她麼!”劉福芳講著,自己早就嘎嘎地笑倒了。那是她青春的記憶,不怕稚嫩的自己被取笑,緬懷那段無憂無慮的歲月,劉福芳沒有讓青春在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裏早早收場,而是用絢麗的色彩給那段日子留下了動人的一筆,在東北工作的兩年中,她的作品《喂雞》獲省青年美展一等獎,還入選了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

  

  激情,永遠源於創作

  對於劉福芳來説,只有創作才是她生命的活力因子。因為一些原因,劉福芳還是忍痛離開了東北那片熱土,回來後,她在北京藝術學院任教,其實,劉福芳當時最想去的工作單位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因為25歲的她一心想搞創作。劉福芳同時向這兩個單位遞交了用人介紹信。可是陰差陽錯,就在她一直等不到人美的答覆,到北京藝術學院報道兩天后,卻又意外地收到了人美同意接收的回執,“當時真的挺後悔,我這人脾氣不好,一著急就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早飯吃倆燒餅、倆油餅,兩碗豆漿,每頓吃得都很多,可就是覺得吃不飽,也總吃不胖。”

  因為劉福芳沒有參與政治運動,反右之後,結婚不久的她和丈夫同被安排到北京郊區北安河鳩峰附近勞動。去的時候是冬天,沒有農活幹,只能砍柴。“我穿著皮猴兒,兜裏揣著窩頭,天很冷,等把窩頭掏出來啃的時候,都凍成冰坨子了。”鳩峰當時是北京最高的山峰,有時候走到像懸崖的地方,劉福芳也害怕,因為身上還背著沉沉的柴簍子,她只能慢慢地蹲下來爬過去,“我老伴看見了,眼圈都有點紅”。即使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劉福芳也不忘潛心創作。在田間山頭,她時常趁著休息的空當,觀察當地人勞動中的各種狀態,並取材於此創作了《地頭歇閒兒》,此作品後來還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人越是在逆境中,越要學習,要創作。”

  

  做人,追求至高境界

  劉福芳立足民族傳統,兼作西畫,博採眾長,銳意創新,自成一格。長於人物,花卉,山水,工筆,寫意。1972年她為北京新僑飯店創作了巨幅國畫《迎客松》,受到中外人士的稱讚,美國紐約時報副社長賴斯頓先生提出與作者見面,當他看到作者是一位瘦小卻透著靈氣的年輕東方女子時,感到相當意外,“我一直以為能夠創作出這樣有氣勢作品的畫家應該是位魁梧的老者,你真了不起。”

  如今,身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老教授協會文學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多種職務的劉福芳仍然在學習中創作,她自認為最滿意的一幅作品是《長城雪》,巍巍長城、皚皚白雪,一輪紅日遠遠地躍出,氣勢高渺,令人嘆服。劉福芳説創作帶給她最大的愉悅就是畫畫時的那種忘我的境界,“我即為畫,畫亦為我。”

  偶然間瞥到她客廳門樑上的一塊木匾,是啟功先生提的“海印堂”三字,“海印”取自佛語“海印三味”——“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無現。”劉福芳説自己畢生追求的,就是像風平浪靜時的大海一樣,那種澄凈安寧的狀態。看來,到了一定的境界,作畫與做人殊途同歸。

  

  

  

  

(撰稿 王煉)

責編:雍莉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