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宋一平《從哈佛看中國》:海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2日 14:20 來源:CCTV.com

  當我帶著九年中國電視新聞的從業經歷,帶著對中國經濟飛速和中國社會全面轉型中面臨的淺顯理解與認識,帶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期許和困惑,以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的身份來到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時候,動機單純,目標明確-----這就是多學,多看,多想。

  以前做電視主播雖然是個具體幹活兒的,但是“説”的太多“做”的太少,現在雖然已經“説”得不多“做”的不少,但想過之後又心生頗多感慨。來到哈佛後計劃的《從哈佛看中國》這本書也已經順利進入到具體的實施階段。

  我一直對於中國民間流傳下來的古話感觸頗深,真可謂“民間智慧如汪洋大海綿延不絕”。像“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站著説話不知道腰疼”等等。在《從哈佛看中國》中我將採訪許多哈佛大學和其他著名研究機構中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和教授,他們時常在許多的國際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接受採訪。他們是: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前任主任,中國研究專家傅高義教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主任新儒家創始人杜維明教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學院的蕭慶倫教授;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研究不平等問題的懷特教授;研究中國經濟與金融的MIT(麻省理工)金融學王江教授以及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等十幾位世界頂級學府的高端學者。我帶著自己對於中國飛速發展的理解與期許,以及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與他們面對面,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平心靜氣地探討交流中國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發展與轉型的問題和矛盾。

  我最初曾擔心,這些國外的學者教授(雖然也有華裔)他們的人生經歷的重要階段和時刻往往都是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完成和度過,對於中國社會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體會不深,理解不夠,對於中國問題並沒有切膚之痛。以他們接受的國外的教育背景和思維模式來對應中國的歷史沉澱和現狀,常常被人視為“瞎子摸象”“水土不服”,他們對於中國許多問題常常提出“應該怎樣”和“最好怎樣”但卻不夠了解“實際怎樣”。“經濟,經濟”更多的是要講究“經世,濟民”。如果一個經濟學家沒有“經過世,濟過民”而又常常“指點江山”“評頭論足”的話,他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的確會影響説服力。經濟領域尚且如此,在法律,政治,民生等方面也同樣存在。這些外來的和尚念的經,看起來雖然差別不大,卻與中國實際有天壤之別。但是,事實卻讓我顧慮在減弱,在與他們的具體接觸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虛懷若谷,寬厚善良,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對於他們所沒有掌握的資料及沒有深入研究的問題這些教授從不妄下定論並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這也讓我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從研究材料的準備,嘉賓選擇及話題的角度上都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即深入又不脫離實際,力爭不偏頗,不過激,不要文人相親,更不要有學術偏見,最大限度的保持相對的公允性和獨立性。

與傅高義教授合影
與蕭慶倫教授合影
與杜維明教授合影
杜維明教授

  記得黃永玉先生曾説:家鄉和祖國就像自己的被窩,雖然在別人看來不夠華麗好看,但給你的卻是切實的溫暖。在每次採訪結束時,我都感到自己就像一隻飛翔在大洋彼岸的小小鳥,時常幸運的落在這些教授的肩頭,從而更清晰的透過這第三隻眼遙望著我思念的中國。

責編:李恩泉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