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萊斯特布朗所寫的《誰來養活中國 》這本書裏,萊斯特布朗以中國人口增長、耕地面積下降等一系列數據,對中國糧食安全進行了質疑。而在2005年的博鰲論壇上,一位中國科學家對這本書的觀點進行了有力反駁,他是誰?他反駁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這位科學家就是我國中科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科技對農業生産到底能産生多大的推動力?據有關部門統計,僅以李振聲的科研成果為例,他研製的小麥新品種小偃系列,就使我國小麥産量增産150億斤,相當於2400萬畝耕地的産量。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而對於“科技的力量”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感觸最深的還是普通農民。
他叫付定久,今年55歲,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立各莊的農民,種了近四十年小麥的老付,見證了建國以來小麥生産發展的飛速跨越。
付定久告訴記者,這個變化首先要感謝科技。過去,麥子成熟前他會急得睡不著,最怕的就是小麥倒伏。可是,無論老付侍弄莊稼怎麼細心,倒伏現象還是一次次出現。直到上級農業部門在當地推廣一個抗倒伏新品種--中麥9號,老付關於倒伏的擔憂才宣告結束。類似的品種更換老付經歷過近十次,每次都帶給他意外的驚喜。
目前,我國小麥良種普及率達到94%,優質小麥麵積達到60%以上。可是,品種只是“科技推動生産進步”的一個部分。新品種主要靠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而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關鍵在於千千萬萬農民群眾落實到田間。 祖茂堂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的一位農業技術員,在一線工作了30多年。他感到,技術從實驗室來到田間,其中的距離曾是那麼遙遠。
1997年,祖茂堂了解到,在付定久家發生了一件蹊蹺事。當年付定久種的五畝小麥,長勢一直很好,很多看過付家麥子的人都讚嘆不已 ,説是一定會有好收成。可是意外偏偏出現。長勢良好的麥子怎麼都癟了呢?付定久想不通,這時一個説法在村裏悄悄傳開了。
祖茂堂不信青苗神的説法,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他就一次次到付定久的地裏查看,終於抓到了元兇。祖茂堂把找到的蟲子指點給付定久看,並且教給他防治的方法。第二年,祖茂堂專門來到付家的麥地,當著村裏人的面誇獎付家的麥子長得好,大家都擔心得罪青苗神會再次減産,結果由於付家蟲害防治得好,當年創出全村第一的高産。從此付定久和祖茂堂成了好朋友,老付種麥子遇到什麼困難,第一個就找祖茂堂請教。可是,新的矛盾又發生了。
原來,這是祖茂堂在實施農技部門提出的水肥高效利用綜合技術,通過合理測土配方施肥和適時澆水,減少水肥用量,節約資源。礙于情面,付定久表面上答應在自家的地裏搞試驗,暗地裏卻打了折扣。收穫後的結果讓付定久大吃一驚,按祖茂堂的方法種的那一畝地,少投了水肥節約了成本,反而多打出150斤小麥。
類似的事情發生得多了,祖茂堂這個農技員在鄉親們中越來越受歡迎。
近年來,農業部通過實施“科技入戶示範工程”、農業科技提升行動等一系列措施,加速了農業科技傳播。僅2008年春季,就發動了近6萬名專家教授和100萬名基層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科技服務,培訓農民1億多人次,發放科技資料和技術明白紙1億多張。
在國家小麥改良中心,記者了解到,中國小麥這些年來的發展速度,在國際上也位居前列。而隨著小麥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專家預測,小麥産量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據農業部統計,近年來我國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48%,成為助推農業生産的強大動力。這個貢獻率如果再提高1%,那麼就可以滿足我國的糧食生産需求,達到一萬億斤的糧食生産目標。這再次説明了科技的重要意義,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目標。
責編: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