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縣是全省産糧第一大縣,也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稱號的糧食生産基地。再過十來天地裏的麥子就該收割了,往年這個時候村民們正忙著聯絡聯合收割機,或者打聽哪兒的小麥收購價高,大家很少再往地裏跑,而今年滑縣的上官鎮卻出現了奇怪的現象,這幾天許多村民不僅老在自家小麥地裏來來回回溜達,而且有的甚至在地裏一呆就是多半天,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紅佔是上官鎮的村民,過去他5畝小麥地的平均畝産量是400公斤,但是今年小麥快成熟的時候,他感覺到麥穗明顯比過去長得都密。這個現象讓他既緊張又激動,所以才仔細在地裏來來回回估算了好幾遍。
我們得知,上官鎮過去的小麥畝産在400公斤左右,屬於糧食中低産區,一年能增産100公斤都不容易,更何況今年鎮裏2000多畝小麥的畝産量都增加了至少200公斤,這讓王紅佔和鄰居們感到不可思議。
這件事在滑縣的老百姓當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但是卻在滑縣農業局技術員的意料之中,因為早在去年的秋天,上官鎮就被農業部列為了 “全國糧食高産創建活動年”的示範點。上官鎮也就成為了萬畝小麥高産創建示範區。為了使示範區的小麥連片畝産從400公斤提高到要求的600公斤,滑縣農業局的包片技術員付出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和心血。
包片的技術員們首先想到了印發一些科學種田的宣傳單,打算送到村民的手裏,順便跟大家嘮嘮家常,便於開展工作,但是他們卻在村子裏碰了壁。
這讓技術員們很著急,如果村民們不能儘快信任他們,從田間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那麼增産都幾乎不可能更不用説高産了。
為了贏得村民的信任,引導村民儘快接受科學種田的觀念,他們挨家挨戶去找村民談心,而且技術員們還在萬畝高産示範區裏開闢了百畝畝産預估達到700公斤的攻關田,天天和村民在一起,對村民的田間管理進行指導。然而,高産創建剛剛開始不久就遇到了麻煩。
王紅佔覺得秸稈少了,地的肥力就小了,他怎麼都想不通這也能讓小麥增産。
原來太多的秸稈還田以後,小麥種子浮在秸稈上長不實,將來容易導致減産。這事兒還沒有想明白,讓大家措手不及的情況發生了。
村民們急得馬上就去拉肥料,但是卻被通知到科技推廣大廳集中。原來,技術人員已經對上官鎮的小麥地取了300多個土壤樣本,做了分析,像王紅佔這樣的村民只要通過大廳的電腦輸入名字,就能拿到自家的地測土配方的結果,接著就領到了技術人員配製好的肥料。就在許多村民趕著回家給地上肥的時候,卻差一點被技術人員收回了肥料。
許多村民偷偷還是按照老習慣往地上灑,這樣的結果就是減産。技術人員只好想了這個辦法。不久,村民王紅佔發現今年的小麥跟往常有些不同。
村民們開始逐漸相信了技術員,為了更好地鞏固科技推廣的力度,滑縣農業局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給村民進行病蟲害防治的培訓。宣傳部門也安排了村裏的文藝小分隊編了一些能讓老百姓記住的田間管理重要環節的快板書。
在糧食高産創建的過程中,滑縣實行了一集成六統一的高産創建模式,統一供應良種、統一測土配方、統一培訓指導、統一機耕極播、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訂單生産。而且從縣到鄉建立了分片包乾責任制,保障高産創建的順利進行。不知不覺就到了快豐收的時候,像王紅佔一樣,許多村民開始在地裏轉悠。
責編: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