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年一度的全國三夏跨區機收作業正式拉開帷幕,幾十萬機收鐵軍的汗水將使億萬農民一年的希望變成沉甸甸的收穫,跨區機收就成為活躍在滾滾麥浪中的一道風景。下面我們去認識一個人,他叫溫廷玉,是山西省太谷縣的一位普通農民,但是在我國農機跨區收割的歷史上,卻不能不提到他。
在我國很多農村,現在仍然能夠看到鐮刀、碌碡這類的收麥打麥工具,儘管它們現在幾乎都被廢棄不用了,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些東西卻是很多農民離不了的當家農具。
和所有中國農民一樣,山西省太谷縣武家堡村的溫廷玉也很熟悉這樣的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龍口奪食,用鐮刀收麥,拉碌碡打麥。
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施行不久,為了推進農業機械化,國務院專門發文,允許農民個人或者聯戶購買農業機械。從省農機公司親戚口裏得知這個消息後,精明的溫廷玉很快從中看到了機會。
看到了機械收割的優勢和好處,溫廷玉萌生了購買聯合收割機的大膽念頭,但手裏沒錢怎麼辦?溫廷玉想到了貸款,想到了合夥。在他的鼓動和説服下,他的3個夥伴終於表示支持他,共同貸款1萬元買回了一台大型的鐵傢伙,這在當時的太谷縣農村絕對是一件稀罕物什。而這個當時不到27歲的毛頭小夥也成為全國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機器是買回來了,但很多鄉親對這個大傢伙的能耐卻有些將信將疑,這該怎麼辦呢?由於割麥又快有好,這種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很快受到了鄉親們的歡迎。
溫廷玉的成功帶動了更多的農民投入到購買機械的行列中來,很快他所在的村子就有了5、6台收割機。慢慢的,本地種的小麥已經喂不飽這些大傢伙了,為提高機械的利用率,增加收入,溫廷玉他們就不斷尋找新的市場。1986年,溫廷玉駕駛着他們的聯合收割機出走太谷,南下運城開展跨區機收,成了當時流動在中國農村的一道獨特風景,溫廷玉也成為當時《人民日報》報道的“我國最早開展跨區作業的人”。
農民的創新激活了管理部門的思維,山西的農機部門就是從溫廷玉身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農業機械發展的趨勢,他們不斷加強引導和組織,於是跨區收割的星火不斷擴大,由山西到全國形成燎原之勢。1996,全國只有2萬多臺聯合收割機參加跨區作業,到2007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40萬台。
20多年裏,溫廷玉就一直沒離開過收割機,他先後購買使用過北京、豐收、東風等5台聯合收割機,足跡踏遍了全國的主要麥區,也見證了跨區作業的演進和發展。
從1996年開始,農業部、交通部、公安部等5部門先後出臺了提供信息服務、提供後勤保障、免收過路過橋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極大地推動了跨區機收的發展。到 2007年,全國小麥機收面積達到2.8億畝,機手作業總收入達到80多億元。而跨區作業也由單一的機收向農業生産的各個領域縱深發展。
據農業部估計,今年全國投入夏收的小麥聯合收割機總數將達到42萬多臺,比去年增加2萬多臺,而參加跨區作業的小麥聯合收割機也達27萬多臺。目前各級各部門正在保障機械流動暢通、保障柴油供應、提供信息服務等方面加強組織、合理調度,滿足全國小麥機收的需要。
農機跨區作業是我國農民在生産實踐中的偉大創造,它通過市場機制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産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成為獨具中國特色一种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為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規定了對農機作業服務實行減免稅,對從事田間作業的拖拉機免徵養路費。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都來關心關注跨區機收,提供更多的方便,提供更好的服務,奪取今年的夏糧豐收。
責編: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