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化”關鍵在中心鎮 對於廣州這種特大型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來説,不能簡單就“三農”論“三農”,而必須把“三農”工作放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全局中統籌考慮。要通過中心鎮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廣州“三農”問題。 為此,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今日中心鎮,明日衛星城”的目標要求,在把全市65個鎮撤併為35個鎮的基礎上,大力建設17個中心鎮。去年,在對分階段重點發展的5個中心鎮的投入每個鎮增加到1800萬元,目前累計投入超過7.5億元。此外,市農業、水利、公路等部門專項支持中心鎮建設的資金累計也近6億元。加快中心鎮社會事業發展,要求儘快實現每個中心鎮至少有一所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所有中心鎮都要建設成為廣東省教育強鎮。 張桂芳告訴記者,目前中心鎮産業集聚與人口集聚功能日益增強,已成為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成為中心城區産業轉移的重點區域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推動農村産業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動力。2005年,各中心鎮成功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1萬人,約佔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的70%;今年1~8月,中心鎮完成“兩稅”收入達35.1億元。截至去年底,各中心鎮已建成或在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50多個,進一步優化了中心鎮生産生活環境。到去年年底,各中心鎮累計引進境內外投資項目900多個,合同投資額超過150億元,實際投資達到100億元,一大批輻射帶動力強的産業項目相繼落戶。 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提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實現農民增收。2005年廣州農業總産值達220.44億元、增加值125.58億元,以佔全省6%的耕地面積,創造了佔全省10%的農業總産值。與此同時,大力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著力提高農民從事二、三産業的收入。2005年,全市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了6.74萬人。在整個“十五”期間,廣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5%,2005年達到7080元,在全國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其中,工資性收入年均增長15.2%,2005年達到4217元,佔農民收入的60%。 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廣大農民群眾要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從1997年開始,廣州就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有2.5萬戶、6.8萬名農民納入農村低保救助對象,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今年又出臺了政策措施,解決了近50萬名“農轉居”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問題。農村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各鎮均建有1所以上醫院(衛生院),絕大部分行政村建立了衛生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5%以上,籌資水平、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在農村教育事業方面,2005年~2007年市、區兩級財政將投入50億元,農村畢業生升學率和教師的學歷達標率接近城區水平,已經有13個鎮成為省教育強鎮。張桂芳還透露説,從今年秋季起,全市已實施了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受益的農村學生達43.36萬人。 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廣州市有1100多條行政村、4300多條自然村,當前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重點是圍繞農村“兩規”(新村建設規劃、舊村改造規劃)、“三清”(清衛生死角、清溝渠魚塘、清亂搭亂建)、“四有”(有環衛設施、有排污系統、有綠化林帶、有村民公園)、“五通”(通水泥路、通電、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投入資金不少於5億元,已經有472條村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整治和改造。經過整治改造的村,環境面貌有了明顯改觀,惠及農戶7.5萬戶、30多萬人,廣大農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農民主體地位獲充分尊重 張桂芳特別強調,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充分尊重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三農”工作的堅強組織保障。近年來,廣州各級黨委、政府認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不斷完善村民自治機制,確保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把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作為一項“治黨風、樹正氣、順民意、安民心”的工程來抓。全面推進“固本強基”工程,著力抓好基層組織領導班子建設。落實改進幫扶貧困村的工作。從2005年起,對於集體收入低於5萬元的貧困村,以5萬元為標準線,差額部分由市、區(縣級市)和鎮(街)三級財政給予補貼。張桂芳透露,今年這一標準又提高到6萬元的標準,而且隨著各級財政統籌能力的提高,這個標準還會相應提高。 健全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 張桂芳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建立健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為此,市委、市政府還提出各級政府要按照“存量調整、增量重點向農村傾斜”的原則,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逐步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今年市本級財政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涉農支出經費預算總額達32.76億元。(葉卡斯) |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