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海外來風

走進莫斯科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26日 16:58

  (一)在莫斯科街頭讀歷史


  走進莫斯科,就等於走進一部厚厚的史書。一不小心,就撞上一個歷史題目。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把握未來,這是莫斯科人的人生態度。在這座城市裏,你能找到幾乎每一個歷史名人的蹤跡。崇拜託爾斯泰,莫斯科有他的故居,當年他正是在這裡寫出了世界名著《復活》;喜歡著名小丑尼庫林,可以到大馬戲團門口同他的雕像握手……

  我剛到莫斯科時,對很多街道的俄語名稱感到莫名其妙,經過向當地人打聽才知道,原來莫斯科的許多街道、廣場和公園都是以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命名的,以紀念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和對國家有過貢獻的人。而且莫斯科人是不以“東西南北”來區分方向和路標的。一般你問路的時候,他們都會告訴你“往右走,然後前面第一個路口再往左拐……”。

  另外,莫斯科街頭名人雕塑真可謂比比皆是,加加林廣場上的加加林像就是眾多雕塑之一。從列寧大街上遠遠望去,加加林像是在向太空騰飛而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莫斯科人最欣賞的雕塑作品當數普希金廣場上的普希金銅像。普希金一手扶在胸前,作低頭沉思狀。銅像基座側面刻著詩人的名句:我用雙手為自己建起了一座豐碑……

  (二)神秘美麗的莫斯科河

  初到莫斯科時,我對貫穿莫斯科市的莫斯科河並不以為然,認為和國內天津的海河、上海的黃浦江沒什麼兩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從當地媒體的報道中才逐漸了解到莫斯科河有著她獨特的“神秘”之處。莫斯科人經常戲謔道,莫斯科河隱藏的秘密比遊戈其中的魚還要多。1547年6月21日,莫斯科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火。據説,走投無路的居民紛紛將“晶瑩剔透的珍珠、價值連城的寶石”扔進河中,它們連同多幅神秘的聖像畫,都被河底的淤泥所吞噬……19世紀初,拿破侖大軍兵臨城下,載滿金銀珠寶的船隻同樣沉入河底。法國人想盡辦法,但卻一無所獲……諸如此類的傳聞還有很多。一次我從當地HTB新聞中看到這樣的報道:未經特別許可,不得攜潛水裝備進入莫斯科河流經市中心的河段。這是由於通過這裡的水道,可以進入防衛森嚴的國家機密重地,首當其衝的便是克裏姆林宮。扼守克宮水下門戶的正是聯邦保衛局潛水部隊,當地人稱其為“蛙人”。隊伍成員都是北方艦隊中泳技最為出色的士兵,皆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其配備的武器包括水下專用衝鋒槍、手槍和潛水刀。身著潛水衣的士兵每天需要對莫斯科河流經克宮的區域進行數次巡邏,仔細檢查河底、岸邊和與克宮相連的排水系統,非常辛苦。

  莫斯科河流經整個莫斯科市,全長502公里,流經市區約80公里,河寬一般在200米左右,最寬處在1公里以上。早就聽説在莫斯科河通航季節,乘遊艇漫遊莫斯科河是一種享受。於是,今年五一的時候我和幾個同學一起乘坐上了豪華的遊艇。因為我是從基輔來到莫斯科學習的,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我選擇了從“基輔”一站出發,沿途經過列寧山、莫斯科大學、國家歷史博物館、文化公圓遊樂場、克裏姆林宮……最後在“紅場”一站我們下了船。在環繞莫斯科的莫斯科河中暢遊時,或許時逢放假期間的原因,整個遊艇上的人非常多,各國人都有,除了五花八門的語言外,最吸引人的是大家為了拍照留念,手中拿著各種照相、攝像機,簡直可以説是一個小型的攝影器材展覽。使我深刻體會到了人們對莫斯科大自然的熱愛!如果來莫斯科,一定要來莫斯科河上遊玩。

  (三)軍人和警察

  在莫斯科除了紅場上值勤的軍人外,一般在街上是看不到現役軍人的。可能是由於阿富汗和車臣戰爭的原因,在莫斯科的地鐵、公交車站和繁華的街道上,會偶遇一些傷殘軍人,他們身穿舊軍裝,胸前挂著各種勳章,一人或幾人結伴(有的坐輪椅、有的拄雙拐)用各種方式向行人乞討。行人對這些人也非常尊重,一般情況下都是十分恭敬地拿出不低於10盧布以上的鈔票遞到他們手中(1美元=31盧布),沒有施捨的樣子。而他們收下錢後只是禮貌地説聲謝謝,臉上仍是冷漠的表情。偶爾也會看到也許是這些傷殘軍人過去的同學或戰友的健康人,低低地向他們問候後擁抱告別。有一次我也試著向當地人那樣拿出幾張嶄新的十元盧布,遞到坐在輪椅上的傷殘軍人手中,當他看到站在面前的是一位中國女孩時,灰濛濛的眼中露出隨即消失的一絲驚異。和平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心願吧!

  莫斯科街上的警察相對比軍人要多。但莫斯科的警察不象國內那樣容易從服裝上分清。因爸爸是交警,所以我注意了一下,在街上看不到站在路口指揮交通的警察,各種交通標誌醒目有效,主要街道基本上所有路口都是立體交叉,行人都走地下通道。沒有地下通道的路口都設有醒目行人通過的綠色指揮燈,綠燈亮時,行人可放心通過,絕沒有闖紅燈和酒後駕車的冒失鬼。

  作為外國人,我們接觸最多的當數類似于我國的巡警。他們結伴巡邏,主要是維護治安、接受詢問、檢查護照等等,也有類似我們110的報警電話,號碼是02。這些警察在巡邏時碰到可疑的外國人會禮貌地敬禮叫對方出示護照,檢查交談後便會立刻放行。但當他們認為有問題時,會毫不客氣地把你塞上警車拉回警局接受調查。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就看到街道對面不知什麼原因,幾個警察把一個外國人塞進警車飛馳而去,有點象國內的警匪片。作為這種警察一般都很高大,也非常嚴肅,不過也不乏幽默之人。也許是為了調節一下單調的巡邏生活吧。有一次我購物回來,碰到警察檢查我的護照,檢查完畢後,他用不太熟練的漢語説“你好!再見!”當我給他指出這兩個詞一般不同時使用時,他幽默地説“那麼,你好,讓我再檢查一下你的護照,再見!”

  聽老生講也有少數警察會無故刁難外國人和向外國人索賄的,但我沒有碰到過。不過在烏克蘭時,我的一個同學著實耍了一把基輔的警察。那時我們班有一個河北的男同學叫文鉑,有一次他上街只帶了學生證而忘記了帶護照,被警察查到後,文鉑看出警察有意刁難他,於是便和警察套近乎,説“我請你們喝PEPSI(百事可樂)”。警察喜滋滋跟他來到超市,他給警察要了兩瓶後,趁警察不注意未付錢便跑掉了。第二天文鉑上街時,碰巧又撞上昨天那兩位警察了,警察認出是他,竟還記得從學生證上看來的名字,老遠就衝他大喊“文鉑,PEPSI!PEPSI!”嚇的我這位同學落荒而逃。

  (四)納粹組織“光頭黨”

  九十年代初,由於俄羅斯政治經濟等原因,産生了一批以十三——十六歲青少年為主、剃光頭為標誌的信仰納粹思想、崇拜暴力極端排外的組織——“SKUHXEDA”,我們中國人形象的稱其為“光頭黨”。他們的目標主要是針對在俄的外國人,尤其黑人和高加索等地人民。每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前後會舉行集會和採取極端手段來毆打傷害外國人。今年是光頭黨聲勢最大、表現最猖狂的一年。值得慶倖的是俄羅斯當局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普京在4月18日的一次講話中專門提到必須對國內這些恐怖分子進行嚴厲的打擊。今年4月20日前後,莫斯科就出動了一萬多名武裝警察,在一些重要活動場所巡邏值勤。

  在媒體和老生的勸説下,我們一般都是結伴上下學,也不去市內那些偏僻的地方,在四月份更是格外注意,在公共場所對發現的光頭人物特別警惕,所以沒有發生過任何問題。不過也因此引起了一些笑話。有一次在地鐵裏,正好我們旁邊有空位,這時從門口上來一位光頭的人,直奔我們而來,嚇得大家趕緊起身離去。後來仔細一看,那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了!當老人明白我們離去的原因時,不好意思地摸著頭笑了。也許此類誤會發生的多了,現在在莫斯科無論什麼原因剃光頭的人,只要不是光頭黨,一般出門都會戴上帽子。

  另外,今年四月底的一天,我們放學後,在主樓大廳裏碰到莫大經濟係的八個中國男生,正在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什麼,看到我們女生過來,便更加大聲地説了起來。仔細一問,剛才他們在大街上把四個十四、五歲的光頭黨給“收拾”了。我們頓時肅然起敬,佩服的不得了。但仔細一想,就算歐洲人長的再高、再壯,十四、五歲又能高到哪,而我們面前的這八位男生,高的一米八五,矮的也有一米七五左右,年齡都在20歲以上,而且八個打人家四個,又來自武術之鄉,有什麼可吹的啊!想到此,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五)感受不一樣的文化生活

  在國內,有些人是為了工作需要、為了孩子開心亦或為了去看哪個演員而進影院、聽音樂會……但在莫斯科,音樂和藝術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莫斯科國家大劇院、克裏姆林宮劇院、馬戲團……每晚都有精彩的演出,每場都幾乎座無虛席。沒有人會看厭了芭蕾舞,也沒有人會對意大利的歌劇不屑一顧。莫斯科不缺少音樂,也不能缺少音樂!在很多的地下通道和地鐵入口處,都可看到一些賣藝人,他們或拉琴高歌、或給行人畫像……如果你走進他們,願意多花一分鐘去仔細傾聽他們的歌聲,你會感受到他們在乎的不是氈帽裏的那幾個戈比,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對音樂和藝術的摯愛。

  象北京一樣,在莫斯科的地鐵裏也會看到人們閱讀各種書籍、報紙,還有做著報紙上的一些填字遊戲,著實有趣。在大學的食堂飯廳內,你還會看到很多學生在飯菜還沒有買來或剛吃完的縫隙時間都會在看書、討論題。而課後,他們會瘋狂地游泳、打網球、滑滾軸、騎自行車,做各種戶外活動。可見莫斯科人對時間的利用和珍惜。

  還有更為有趣的,今年勝利日的時候我去紅場參觀遊玩,竟遇見了“馬克思”和“列寧”!有如此逼真的雕像嗎?大膽的過去伸手一摸——呦!是真人呢!怎麼回事?

  我詢問“列寧”,方才恍然大悟。在莫斯科的許多旅遊景點,都會有他們的“同行”,根據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的需要,或裝扮成古俄時的沙皇、將軍,或象他們一樣,裝扮成列寧、馬克思、斯大林……感興趣的遊人可付費與他們合影,而且和單人照是個價,和兩人都照又是一個價。我頓時興趣大起,立馬挎著“列寧”和“馬克思”來了一張。回學校的路上,我不由感慨:可以大膽自由地模倣起領袖來,莫斯科這個開放的國際大都市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種中西方文化生活的差異和交融,也給我創造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和鍛造更加堅強樂觀的性格。

  文/王冉

(編輯:王萍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