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 特邀嘉賓 | 精華回眸 | 欄目品評 | 網上調查 | 網友風雲榜 | 專家言論集錦 | 欄目主創人員妙語錄  
">
在線精華
開場白
《百家講壇》的欄目定位
【特邀嘉賓:傅光明】我個人覺得這個宗旨特棒。什麼是時代常識?照字面拆字解,就是一個時代最要具備的文化,也即體現文化的先進性嘛。這是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才有可能達到享受智慧人生。人生過得智慧已經是太難了,還要能享受,這得是多高的境界啊。就像人要有理想一樣,不能因為可能達不到就不去想,想了才有可能實現。這個宗旨,我覺得更像是欄目的目標,也應該是觀眾要努力達到的一個目標。
《百家講壇》如何吸引受眾
【特邀嘉賓:呂志強】欄目定位是各欄目生存之根本,所以《百家講壇》在立足於自身定位的基礎上,選取大眾關心的話題,儘量做到“三貼近”,用欄目特有的知識傳播的優勢滿足社會大眾對知識的渴求,這是欄目吸引觀眾的根本途徑。
《百家講壇》:呆板與曲高和寡?
【牧言再生】首先我不同意傅先生的觀點,作為一個知識性很強的欄目,它的出發點應該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去熟悉、乃至深刻理解它所要傳播的內容,如果只是説把門檻抬高,只有腿長的人才能進來,那麼我們勢必會走到一條進退兩難的絕徑上去。
節目形態、主講人與主題分析
【特邀嘉賓:傅光明】我想,這也算是重拳出擊吧。因為從以往的經驗看,單打獨鬥,好節目也顯得勢單力孤,收視達不到預期所想。當然,其中也許有那集曲高和寡的因素。另外一個原因,我想還是有一個小眾中的大眾關注點在哪兒的問題。製片人和欄目編導正是想以主題播出的形式,一下子就吸引住受眾的眼球。但關鍵還是看節目的內容是否能真正吸引人。這就好比看了花裏胡哨的廣告去買東西發現上當了是一個道理。得表裏如一。
欄目主題的確定及前期策劃
【特邀嘉賓:傅光明】我想,肯定是先從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點出發。以我策劃和主持《在文學館聽講座》為例,我本身就是中文系出身,對文學、歷史、藝術門類的題目都有興趣,就想以專題或系列的形式請主講人深入淺出地講出來。從文學館的講座在《百家講壇》播出的兩年多看,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像《新解紅樓夢》、《品讀水滸傳》、《女人説話》和《走進老捨得文學地圖》。
網友:主講人能否增加幽默感
【牧言再生】現在的視象媒介和網絡在線都很發達,不像以前那種講堂式的東東,但是我們如何在視象媒介和網絡在線中發揮我們語言的優勢?講師是否要精挑細選一下?沒有幽默大師般談吐風格的人,沒有文化底蘊非常豐厚的人,一概刷下,只有這樣,百家講壇才能和更多的人走到一起,而不是一小撮人在那一塊地方自娛自足。
結束語
觀點交鋒
讚揚
" class=text>【淮東散人】多媒體教學生動活潑:現在中小學課堂太呆板了,根本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百家講壇》很精彩,學校和家長應該有選擇的讓孩子們多看看!
" class=text>【特邀嘉賓:聶叢叢】做過,收視率還不錯,最高收視率我們曾達到0.31,這對於一個午間播出的學術性欄目來説,我認為是相當不錯的。
" class=text>【特邀嘉賓:周思源】《百家講壇》的內容非常豐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各方面都有。《百家講壇》反映了在這個領域比較前沿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百家講壇》的專題常常是對某一個問題有比較深入的、比較高水平的表述。因此,如果年輕人能夠比較系統的來觀看《百家講壇》,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收穫。
" class=text>【特邀嘉賓:傅光明】以我策劃和主持《在文學館聽講座》為例,我本身就是中文系出身,對文學、歷史、藝術門類的題目都有興趣,就想以專題或系列的形式請主講人深入淺出地講出來。從文學館的講座在《百家講壇》播出的兩年多看,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像《新解紅樓夢》、《品讀水滸傳》、《女人説話》和《走進老捨得文學地圖》。
批評
" class=text>【靈魂的瘀痕】“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有深度的人 ”?有深度的人據我了解看過新聞就去研究自己的東西了,不會這麼長久地坐在電視機前,你要知道電視媒體的受眾階層集中在哪?
" class=text>【牧言再生】不止是視覺的問題,我們百講壇,應該是語言的問題,只有用更生動的語言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駐足屏前,聆聽教誨。我看過《清十二帝疑案》,感覺不是很好,其他的還真沒怎麼看。也許你們已經改進了,但是我向來相信窺一斑而見全豹,從幾期節目也就能看到另外的同類節目風格,但是主講者本人的個人修為又是講壇的關鍵所在,我們在選擇主講師時是否考慮過這一點?
" class=text>【牧言再生】百家講壇應該更活潑一些,不要那麼古板。別把我們嚇跑了。如果一多半的人都跑了,那麼講壇的意義就失色許多。據説林語堂講課時,座無虛席,這就是講痤的技巧所在。我們的百家講壇是否也應改變一下呢?説實話,我看了幾期《百家講壇》,但是是硬着頭皮看的,裏面的關於歷史方面的知識是我必須要學習的,可這樣畢竟不是好事,硬着頭皮聽,遠不如在歡樂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更生動有益。《百家講壇》如何在以後的節目中改進呢?
理性思考
" class=text>【漫游世界】學術的深刻性和媒體表現手段的趣味性如何得以和諧結合呢?找到了這些結合點,你們的電視節目就有了精彩點,這就給你們這些電視編導們增添了許多麻煩和辛苦了。
" class=text>【靈魂的瘀痕】的確,就像有的專家學問做得好,但未必是善言的老師,這個問題在錄製之前怎麼解決?如果已經錄製才發現,不是為時晚矣?
" class=text>【特邀嘉賓:聶叢叢】我不這麼認為,百家講壇雖然是講座,但是它是講座形式的電視節目,關鍵是它是電視節目,有些專家也許學術做得非常好,但口才不好的話,他就不是可以做節目的專家。他也許可以在小的圈子裏進行學術交流,但不能來大眾傳播媒介上,來推廣他的學問。這是電視媒體的特點局限的。
" class=text>【漫游世界】我們對專家的要求也不能太苛刻,有些學術專家潛心研究學術,其學術造詣頗深,缺少點幽默也是難免的,既然我們關注他的學術,也就沒有必要在幽默這點上要求太多。但是,我們的電視工作者卻可以在節目的形象生動方面多做文章,通過更多的電視媒體表現手段,使節目更即近大眾化欣賞水平。
版權聲明
“中國電視媒體的方向和社會責任——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CCTV優秀電視欄目在線是CCTV.com《電視批判》獨家推出的研討中國優秀電視節目的專題。本專題內所有原創文字、圖片屬CCTV.com所有,禁止報紙、廣播電臺、電視、網站(含已經獲得常規新聞轉載授權的網站)等單位轉載、節選、抄襲。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如需轉載本次專題的相關作品,必須經CCTV.com的書面特別授權。聯絡電話:(010)6850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