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網絡電視臺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序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炮聲,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在國家存亡時刻,中國共産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努力促成全國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從寶塔山麓到黃海之濱,從長城內外到隴海沿線,英勇無畏的八路軍將士,前仆後繼,浴血鏖戰,在中國抗戰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民戰爭活劇,迫使日軍陷入了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第一展廳 日本全面侵華 八路出師抗日

第一單元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靠近北平郊區戰略要地盧溝橋的回龍廟一帶,進行軍事演習。深夜,日軍以在軍事演習中有1名士兵失蹤為藉口,無理要求搜查宛平縣城,被中國駐軍當局拒絕。於是,日軍炮擊宛平城,並向盧溝橋一帶發動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盧溝橋事變的第2天,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國共産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黨員大會上,號召共産黨員隨時準備開赴抗日前線。

第二單元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為了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7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要求“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收復失地”,並表示“紅軍將士,鹹願為國效命,與敵週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 7月9日,紅軍全體將士通電全國,表示“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命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去廬山與國民黨談判。

第三單元 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縣馮家村這個北方村寨裏,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洛川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及候補委員,還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聶榮臻、羅榮桓、張浩、林彪、肖勁光等紅軍各部隊的領導人,共22人。會議有張聞天主持。會上,毛澤東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係問題的報告》。會議最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這是黨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舉行的第一次重要會議。

第四單元 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

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在陜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1日,按全國統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第18集團軍),委任了正副總指揮,下轄3個師,即第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第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全軍約4.6萬人。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稱第18集團軍後改為總司令、副總司令),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當日,朱德、彭德懷發表通電,宣誓就職,並宣佈部隊已改編完畢,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之後,即將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第五單元 出師華北抗日前線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八路軍迅速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937年8月22日,115師343旅作為先遣部隊,從陜西省三原地區出發,接著115師師直及344旅等相繼東進,于9月10日前,進至晉東北代縣地區。120師主力於9月3日從陜西省富平縣莊裏鎮地區出發,17日到達山西省榆次。八路軍總部于9月6日,從陜西省涇陽縣雲陽鎮出發,21日到達山西省太原,隨後到達晉北抗日前線。129師作為第2批出征部隊,于9月16日移駐陜西省富平縣,9月30日出發,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第六單元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八路軍總部為配合國民黨友軍固守平型關、雁門關及內長城各隘口,盡可能保住太原,命令115師主力向平型關急進。這時日軍除由大同向雁門關正面進攻外,一路由蔚縣、廣靈、靈丘向平型關方向進攻。115師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指示精神,決定利用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平型關的險要地形,打擊日軍,配合友軍作戰。

第七單元 配合友軍保衛太原作戰

太原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華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八路軍總部為配合國民黨軍保衛太原作戰,朱德總司令親自會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共商合作抗日大計。同時下令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迅速開赴指定防禦地點,進行協同作戰。在配合友軍作戰中,120師組織了雁門關伏擊戰。1937年10月18日,120師358旅716團進抵雁門關以南黑石頭溝地區,截擊日軍汽車250余輛,斃傷敵300余人,毀敵汽車20余輛;攻佔了雁門關,取得了雁門關戰鬥的勝利。
第二展廳 敵後遊擊戰 創建根據地

第一單元 八路軍總部與中共中央北方局

八路軍總部又稱第十八集團軍總部,簡稱集總。由八路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和總後勤部組成。在抗日戰爭中,總部各級組織和人員均有變動。隨著八路軍主力向華北抗日前線開進,1937年9月15日,總部機關由陜西省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21日到達山西太原。23日抵山西五台縣的南茹村,指揮八路軍在晉東北地區作戰。八路軍3個師先後進行了首戰平型關、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等戰鬥。隨後總部南下轉戰太行山區,先後駐紮山西省和順縣石拐鎮、洪洞縣馬牧村、沁縣小東嶺村、襄垣縣蘇村、屯留縣故縣鎮、潞城縣北村等地,指揮八路軍進行反“圍攻”作戰,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創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第二單元 分兵創建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總部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制定的戰略方針,在配合國民黨友軍保衛太原作戰的同時,就重新調整各師的作戰地域並部署創建敵後根據地的工作,命令115師一部以五台山脈;115師主力以呂梁山脈;120師以管涔山脈、大青山脈;總部率129師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託,分散兵力,開展遊擊戰爭,創立抗日根據地。

第三單元 支援山西、山東、河北發展抗日武裝

抗戰爆發後,華北地區在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蹂躪下,倍受摧殘,廣大群眾救亡圖存的要求異常迫切,抗日情緒十分高昂,許多地區,尤其是山西、山東、河北的一些地區,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當地共産黨組織的領導下,組建了人民抗日武裝。這些抗日武裝在八路軍的支援和配合下,大力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和創建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第四單元 開展平原遊擊戰爭

1938年4月21日,毛澤東、張聞天和劉少奇聯名發出向平原發展的指示,指出:“黨與八路軍部隊,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應堅決採取儘量廣泛發展遊擊戰爭的方針,儘量發動最廣大的群眾走上公開的武裝抗日鬥爭。”據此,八路軍各部隊開始向平原發展。

第五單元 策應友軍徐州、武漢會戰

八路軍在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期間積極策應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不斷地打擊日軍,迫使日軍以大量兵力維護其後方交通線,至1938年秋,日軍在華北約40萬人,主要為八路軍所牽制.這對國民黨正面戰場是一個極大的支援。

第六單元 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

陜甘寧邊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創建的一個革命根據地。全區北起長城、南至涇水、西接六盤山脈、東臨黃河,南北長近500公里,東西寬約400公里,有23個縣,人口約150萬,面積達12.9萬多平方公里。抗日戰爭爆發後,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抗日戰爭敵後戰場的指揮中樞,是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政治領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共抗日武裝的總後方。
第三展廳 粉碎掃蕩 鞏固發展根據地

第一單元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産黨在延安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總結抗戰15個月以來的經驗教訓,具體確定黨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方針和任務,使全黨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抗戰的領導責任,把戰爭引向勝利。當時會址就設在延安喬兒溝一座老式的天主教堂內。

第二單元 發展冀、魯地區抗日遊擊戰爭

為了執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鞏固華北”的戰略任務,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決定,八路軍115師主力、120師主力和129師主力先後挺進冀魯地區,協同當地軍民更加廣泛地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發展人民武裝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第三單元 粉碎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

1939至1940年,日軍逐步加緊對華北根據地的“掃蕩”。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強調指出,八路軍的總任務仍然是粉碎日軍的“掃蕩”,堅持華北遊擊戰爭,先後多次發出反“掃蕩’指示。據此,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進行了頻繁的反“掃蕩”作戰,並取得了許多次勝利。

第四單元 支援華中新四軍

1939年2月,為了傳達落實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發展華中”的指示精神,周恩來到皖南,與新四軍領導商定八路軍南下增援新四軍作戰事宜。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令八路軍115師蘇魯豫支隊、344旅和新2旅分批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作戰。

第五單元 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軍事進攻

1939年12月到1940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為了限制八路軍等中共抗日部隊的發展,對陜甘寧邊區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第1次反共高潮。

第六單元 發動百團大戰

八路軍總部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為了粉碎日軍的進攻和克服國民黨投降危險,決定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破擊戰役。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部以朱德、彭德懷、左權的名義下達了戰役預備命令,同時上報中央軍委。在八路軍總部的指揮下,戰役從8月20日開始,至1941年1月結束。實際參戰兵力,晉察冀軍區39個團,129師46個團(包括總部1個團和決死隊1、3縱隊等兵力),120師20個團(包括決死隊2、4縱隊、工衛旅、暫1師等兵力),共105個團,20萬多人,故稱“百團大戰”。

第七單元 全面加強部隊建設

八路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在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同時,抓緊一切有利時機,積極地開展政治、後勤、軍工、文化等項工作,為全面加強部隊建設,不斷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和戰鬥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八單元 抗日軍政大學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這是一所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軍事性質的學校。1937年8月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時,毛澤東兼任教育委員會主席,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訓練部部長劉亞樓、政治部主任莫文驊、校務部部長楊至誠。
第四展廳 戰勝嚴重困難 堅持敵後抗戰

第一單元 日軍在華北的暴行

從1937年7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8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8年中,侵華日軍違背國際公法,踐踏人類文明,公然在中國華北的土地上狂轟濫炸、焚燒屠殺、搶掠財物、姦淫婦嬰、虐殺勞工、製造“無人區”,實施滅絕人性的毒氣戰、細菌戰和化學戰,製造了無數起駭人聽聞的血腥慘案,最典型的有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慘案、阜平縣平陽慘案以及山西省昔陽縣西峪村慘案,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永遠無法抹煞的歷史罪證。

第二單元 反“掃蕩”反“蠶食”鬥爭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的“打破敵頑夾擊,戰勝困難”的方針,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于1941年初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多次發出反“掃蕩”指示。華北根據地軍民針對日軍的殘酷“掃蕩”,積極展開反“掃蕩”反“蠶食”作戰,保存了八路軍力量,堅持了根據地的基本陣地,渡過了抗戰的最困難時期,為後來的反攻作戰創造了條件。

第三單元 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

八年抗戰中,英勇無畏的八路軍健兒和華北各根據地的民兵自衛隊一道,依照敵情與地貌的實況,在華北的山地、平原、河湖港汊等地區,以驚人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機智靈活地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圍困戰、麻雀戰、聯防戰、伏擊戰、捕捉戰、窯洞戰、攻心戰、水上遊擊戰、鐵道遊擊戰等多種神奇而巧秒的遊擊戰術。他們青紗帳裏逞英豪,水鄉蘆蕩出奇兵,在華北這座瀰漫著戰火硝煙的歷史大舞臺上,演繹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民戰爭活劇,迫使瘋狂的日軍陷入了波瀾壯闊的遊擊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堪稱中華民族的壯舉,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四單元 整風運動和大生産運動

八路軍在1941年和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嚴重困難時期,緊緊抓住了整風和生産這兩個推動整個工作的中心環節,創造了豐碩的精神成果和巨大的物質財富,對克服嚴重困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終於渡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使得八路軍和華北各根據地進入恢復和再發展的時期。

第五單元 參加根據地建設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野戰政治部聯合發出了《關於軍隊參加根據地地方工作的指示》。八路軍各部隊根據指示精神,在地方黨組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加強了參加華北根據地建設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第五展廳 局部反攻 恢復擴大抗日根據地

第一單元 向敵後之敵後挺進

1943年,八路軍針對日軍為應付太平洋戰爭兵力不足、後方日見薄弱,以及日偽矛盾加深的情況,深入貫徹“敵進我進”的方針,派出工作隊,向“敵後之敵後”挺進,在敵佔區廣泛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鬥爭。此外,八路軍各部隊根據八路軍總部的指示,繼續進行反“掃蕩”作戰,粉碎了日偽軍一次次的大“掃蕩”,殲滅了大量日偽軍,鞏固和發展了華北抗日根據地。

第二單元 發動攻勢作戰和局部反攻

1944年,八路軍對日偽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作戰。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共殲滅日偽軍19萬餘人,攻克城鎮40余座和大批據點,收複國土10余萬平方公里,為戰略大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單元 開闢河南新區 進軍湘粵邊

八路軍發動的強大攻勢作戰,殲滅了大量日偽軍,大大加快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在敵我力量發生重大變化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確定在鞏固和發展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同時,以相當力量向南發展。向南發展就是向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廣東等地進軍,開創抗日新局面,以便將來在日軍退到東南沿海地區集結時,在南方配合全國各個戰場的強大反攻,收復失地,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四單元 軍政大整訓

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整訓部隊的指示》,指出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準備進行戰略反攻。10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作出了《加強全軍練兵與整訓的決定》,號召全黨研究戰爭,學習軍事,實行全黨練兵,全民皆兵。八路軍各部隊遵照上述指示,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軍政大整訓的計劃,對整訓的內容、重點和步驟作了具體安排。整訓分為軍事整訓和政治整訓兩個階段。在整訓中,各級領導和政治機關深入部隊,加強具體指導,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六展廳 全面反攻 奪取抗戰最後勝利

第一單元 黨的七大勝利召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産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侯補代表208人,代表著全黨121萬黨員,稱得上是我黨歷史上盛況空前的大會。大會一致通過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所作的報告,並作出了相應的決議,最後選出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共産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第二單元 全面反攻前的國內外形勢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先後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兩地共死傷24萬居民。美國原子彈的攻擊,對日本顯示了一定的威懾作用。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對日宣戰。國際形勢的劇變,給中國解放區戰場的戰略大反攻造成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大大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進程。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指出由於蘇聯對日作戰的行動,“對日戰爭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號召“中國人民的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蘇聯及其它反法西斯盟國作戰”。

第三單元 舉行全面大反攻

1945年8月10日,八路軍延安總部連續發佈戰略反攻的命令,令各解放區抗日武裝部隊向敵佔城市及交通要道進軍,向日軍及其指揮機構和一切偽軍、偽政權發出通牒,限其交出全部武裝。8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華北各戰略區的八路軍部隊要編組野戰兵團,以適應戰爭的需要,最後消滅日本侵略者。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延安總部的命令,華北各戰略區一面迅速集中、擴充部隊,動員民兵和群眾參戰支前;一面向當面日軍發出最後通牒。由於華北戰場的日偽軍拒絕無條件投降,八路軍各部隊立即展開了規模浩蕩的戰略大反攻。

第四單元 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頒布“停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時,在美軍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中國華北敵後戰場,大批日、偽軍向八路軍繳械投降。至此,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最後勝利,而同時宣告結束。9月3日,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法定紀念日。
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每個炎黃子孫無不歡欣鼓舞,在延安以及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等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駐地民眾紛紛舉行各種集會和文藝活動,張燈結綵、載歌載舞,熱烈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大數據解讀搜索更多
網友互動
展館推薦
評論
評論: